哲学导论笔记(哲学研究生专用)

哲学导论笔记(哲学研究生专用)

ID:39125515

大小:42.5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6-25

哲学导论笔记(哲学研究生专用)_第1页
哲学导论笔记(哲学研究生专用)_第2页
哲学导论笔记(哲学研究生专用)_第3页
哲学导论笔记(哲学研究生专用)_第4页
哲学导论笔记(哲学研究生专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哲学导论笔记(哲学研究生专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哲学导论》读书笔记审美观第一篇:“美学”一词源于希腊语:aesthetic,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通在《关于诗的哲学沉想录》一书中提出。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第十一章:审美意识的在世结构:人与世界的融合按主客关系来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则无审美意识可言,审美意识不属于主客关系,属于人与世界的融合,即天人合一。一、审美意识:人与世界融合的产物1、审美意识在于“天人合一”与“情景合一”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叫人,人

2、与世界万物交融不同于主客观的统一,它不是两个独立实体间的认识论上的关系,而是从存在论上来说,双方一向是合而为一的关系。审美意识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心境”、“情境”。2、“无我”——“有我”——“忘我”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天人合一,西方传统哲学重视主客关系。“无我之境”:无主客之分,没有自我意识,原始天人合一;“有我之境”:有主客之分,有自我意识;“忘我之境”:超越主客关系达到更高级的天人合一审美意识的核心在于“超越”二、审美意识的特点:超越性1、审美意识的直觉性:指审美主体面对客体的一种不假

3、思索,无需推理就能立即把握与领悟的能力;2、审美意识的创造性:3、审美意识的愉悦性;4、审美意识的超功利性5、审美意识的诸种特性都在于超越主客关系和认识三、审美意识给人以自由自由本是超越的、彼岸性的、无法直观的,但在审美中自由却有了经验的,成为可以直观的。审美是人之自由,人之为人的体现,是人存在的表征。审美意识超越并高于道德意识,但它并不是不道德,更不是否定道德,只是它不用道德标准来衡量。第二篇第十二章:审美意识的灵魂:惊异一、传统哲学与惊异的对立1、柏拉图:开哲学与惊异对立之先河惊异就是对无知

4、的意识,或说是求知欲的兴起,柏拉图把世界分为可理解的世界和可感觉的世界,哲学的展开和目的不是惊异于感性世界的感性表象,而是在于可理解的世界中关于对立面的梳理。2、黑格尔:哲学超出惊异黑格尔把惊异理解为只是激起精神的东西的开端,而不是对人真正有价值的,值得追求的目的即精神的东西本身,惊异意味着刚刚从无自我意识中惊醒,至于真正清醒的状态,即“精神的东西”本身则不属于惊异。哲学的目的不是惊异而是超出惊异。二、惊异是哲学和审美意识的灵魂海德格尔说:“说哲学的开始于惊异,意思是:哲学本质上就是某种令人惊异

5、的东西,而且哲学越成为它之所是,它就越令人惊异。”海德格尔认为惊异就是惊异于“人与存在的契合”“哲学就是与存在者的存在相契合”第三篇美与真善一、古希腊时期美从属于真和善柏拉图:贬低艺术,因为它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而现实事物又是对理念——真理的模仿,艺术成了对模仿的模仿。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应模仿事物的普遍性和理想性,而不是简单模仿现实事物的形象,但他仍认为真对美起主导作用。苏格拉底:认为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把美放在从属于道德上的善的地位。亚里士多德把人的活动氛围:认识(真)、实践(善)、创造(美)

6、,三者中以认识为最高,真善主导美。二、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普罗提诺:神是真善美的统一把艺术看得比现实事物更具有真理性,主张美的东西在于形式而不在于物质。阿奎那:美属于“形式因”美在他看来是能领悟事物之秩序和结构整体的感官,即视觉和听觉的对象,而非涉及欲念的感官即味觉与嗅觉的对象,主张“美在善之外”。三、近代康德以前:美从属于真善康德:力图凸显美的首要地位席勒:审美的人才是完全的人谢林:审美直观属于哲学的最高层次黑格尔:美高于善低于真近代美学主要趋势:审美兴趣高于实际兴趣,美高于善而仍受真制约。四

7、、现当代:美居于比真高的地位。五、真善美统一于“万物一体”。第四篇典型说与显隐说一、典型说及其哲学基础典型说以概念哲学为其理论基础,典型就是作为普遍性的本质概念,艺术品或诗就在于从特殊的感性事物中见出普遍性,见出本质概念。近代艺术哲学的典型观把重点转到特殊性,重视普遍与特殊的统一。典型说认为只有能显现一件事物之本质或普遍性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典型说的缺陷在于把审美意识看成认识,把美学看作是主客关系的认识论。二、显隐说及其哲学基础显示事物是怎样从隐蔽中构成显现于当前的这个样子的,是从哲学存在

8、论的意义上显示出当前在场事物背后的各种关联。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和艺术哲学之弊在于割裂“显现”与“隐蔽”,美的定义于是由普通概念在感性事物中的显现转向为不出场的事物在出场的事物中的显现。一、真理的场所——艺术品不在场的,隐蔽的东西是显现于在场的东西的本源。西方传统的艺术观认为,艺术作为模仿是从属于自然的,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精神的感性表现,艺术之美产生于精神,高于自然。真理,真实性在艺术品种才得以发生,是艺术品使事物显现其实面貌,显现其实真理,是艺术品提供了真理得以显现、照耀的场所。二、“隐秀”说新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