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7-2.散文把握文章结构思路与归纳概括文意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7-2.散文把握文章结构思路与归纳概括文意

ID:39139633

大小:1.41 M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6-25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7-2.散文把握文章结构思路与归纳概括文意_第1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7-2.散文把握文章结构思路与归纳概括文意_第2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7-2.散文把握文章结构思路与归纳概括文意_第3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7-2.散文把握文章结构思路与归纳概括文意_第4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7-2.散文把握文章结构思路与归纳概括文意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7-2.散文把握文章结构思路与归纳概括文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考向一 把握文章结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指文章的脉络,因为文章的脉络是作者思路的直接体现。文章的思路大致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在反映过程的,叫做“纵向思路”。纵向思路通常又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即事物发展顺序和人的认识顺序)三种。“横向思路”指的是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分别加以叙写。横向思路通常又可分为总分式、对比式、纵横交错式三种。具体可以分解成下列几个方面:第二讲 把握文章结构思路与归纳概括文意p155(1)段内的结构层次;(2)全文的结构层次;(3)文章材料的组织方式;(4)材料与材料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5)文章主旨形成的过程。作品

2、结构是文章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是准确理解文意的关键。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阅读时,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段内各句群之间的层次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文章,把握好文章的行文思路,进而对文章进行较深层次的概括分析。把握结构思路常见设题方式有以下几种:(1)文章是围绕什么逐步展开写作思路的?请简析。(2)本文结构严谨,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3)作者围绕什么写了哪些事?(4)文中主要写了××、××,这些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5)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例1](2012年高考大

3、纲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P155)听朗诵孙犁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

4、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在当时,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

5、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学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

6、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有删改)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文前三段开篇切题,第四至十一段分析论述,末段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答案]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