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林列荣编辑冼昌贤

指导林列荣编辑冼昌贤

ID:39149163

大小:310.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6-25

指导林列荣编辑冼昌贤_第1页
指导林列荣编辑冼昌贤_第2页
指导林列荣编辑冼昌贤_第3页
指导林列荣编辑冼昌贤_第4页
指导林列荣编辑冼昌贤_第5页
资源描述:

《指导林列荣编辑冼昌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5期指导:林列荣编辑:冼昌贤春天真的到来了,温暖和煦的阳光洒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我们拥着满腔的热忱,投入到远程研修的学习当中;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我们走到了一起,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在这个大家庭里,无论是不识愁滋味的青年,还是欲发少年狂的老夫,都像一粒粒充满激情的饱满的种子,撒播在远程研修这片肥沃而广阔的土地,聆听教育专家的殷殷教诲,学习吸纳课程团队成员的经验点滴,探讨各自心中遇到的教学疑惑……我想,只要我们大家辛勤付出,虚心吸纳,写下心情点滴,记载工作感悟,交换成长乐趣,我们一定会在新课程改革的广阔田野生根,发芽,茁壮成

2、长,连成无垠的绿洲……181、研修结束时间:3月18日2、请各位学员登录平台查看本人研修情况班级学情通报统计截止时间:2012-02-11  作业44篇,研修日记73篇,班级论坛:发帖数280回帖数262。教学设计与反思:12篇,学习总结:13篇。专家观点郑金洲:教师做科研的十条建议18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在当今的中小学已不鲜见,教育科研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教师研究的内动力不足,有些教师的教育科研难以为继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从教师自身来讲,需要正确对待教育科研,树立教育科研的一系列正确观

3、念。这里权且给出十条建议。一、平常心态使研究成为一种教育生活。二、好奇心是研究的基本动力。  三、相信研究的价值与能力。  四、把科研当作一种教育责任。五、宽容他人就是支持自己。  六、“小学问”需要细心来“大”做。  七、先当好学生,后做好先生。 八、持之以恒才能有所突破。  九、让自己处于主动状态。 十、教育科研最终是为了实践的改造。 (郑金洲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语文课中“折腾”现象之剖析江苏省宿迁中学李彬18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诗意语文”“大语文”“生活语文”“人文语文”等等

4、新理念层出不穷,但是相当一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仍在“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中难以自拔。表面上在轰轰烈烈地高扬《语文课程标准》大旗,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重理性分析,轻形象感知;重书本知识,轻生活体验;重一元认知,轻多元感悟等等乱“折腾”的“非语文”现象却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原本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被折腾得死气沉沉;原本鲜活可爱,极富灵性的学生被教得了无生气。要改变这种状况,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展示师生才华的场所,去其浮华,回归简约,是走出困境的不二法门。简约是一种聚焦,简

5、约是一种选择,简约是一种整合,简约是一种容量。“请你走开,不要遮住我的阳光。”(狄欧根尼)语文也自有语文的阳光,我们要拨开遮住语文阳光的乌云,让师生得以享受语文阳光的温暖。“折腾”现象之一:教学方法繁复、冗杂对目前的语文教学,常常有这样的印象,公开课一定是有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教学辅助手段,有着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的轰轰烈烈的教学方法,往往为追求课堂的“完美”,把该读的该写的都放在课后,绞尽脑汁地加入一些热热闹闹的花样。充斥语文课堂的,支离着语言文字美感的的啰嗦讲解,大量的、重复的、没有实效的训练,让学生疲于应付而兴趣索然。于是我们想

6、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想借助别的力量来恢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音乐、美术、电视电影、互联网大量涌入课堂,真正的语文淡化了,泛化了,边缘化了,语言之美、内涵之美、情感之美、精神之美,也就“退居二线”了。上述这些现象的存在,既挤掉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又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以及探讨课文内容的兴趣,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耗时费力,事倍功半,违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

7、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指导思想。18要克服教学方法繁复、冗杂的弊病,教师在备课中就需优化教学目标,不能囫囵吞枣,敷衍了事。教师要通晓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各年级的知识体系及相应的知识点的分布,真正做到“心中有标,标中有本,本中有点”,让每堂课的教学都置于目标教学中。一位老师在教学《故都的秋》一文时,紧扣文本,抓住文章末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

8、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话,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怎么会对北方故都的秋产生如此浓厚的情感呢?”,然后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两个个方面品味文章。第一方面:作家最怀念故都的是什么?第二方面:作家以怎么样的心情来欣赏的?这节课没有游离与文本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