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共创美好生活

弘扬传统文化,共创美好生活

ID:39174577

大小:2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26

弘扬传统文化,共创美好生活_第1页
弘扬传统文化,共创美好生活_第2页
弘扬传统文化,共创美好生活_第3页
弘扬传统文化,共创美好生活_第4页
资源描述:

《弘扬传统文化,共创美好生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弘扬传统文化,共创美好生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了解、认识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富矿”。  民俗文化是以民间习俗为主体、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与一定民族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制度礼仪相融合的文化现象。纵观民族的历史,民俗文化渊远流长,世代相传、生生不息,透过人们的衣食住行、娱

2、乐礼俗、宗教信仰,我们到处可以体察其形影相随的踪迹。民俗对不少人来说,是既熟悉又不够熟悉的事物。所谓熟悉,是指作为社会成员,每个人从孩提时代开始,就生活在民俗当中,许多人对除夕团圆、清明扫墓、端午赛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民间习俗耳濡目染,再熟悉不过了。说不够熟悉,是指不少人对潜藏在民俗背后的文化意蕴,未必真正了解或理解。比如,我们经常在节日当中燃放鞭炮,但是,除了营造喜庆气氛外,在不同场合下,这种行为究竟还有哪些具体的含义,其由来和发展是怎么样的,不是每个人都能一一说清楚的。不仅在同一民族之中的个体之间存

3、在认知的差异,在不同民族之间,民情风俗方面存在的差异也就更多了。在我国的云南省,据说纳西族人择偶的审美标准是“以胖为美、以黑为贵”,这和汉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传统择偶标准迥然不同。另外,既使在汉族这一群体,由于东西南北的地域差别以及生活条件不同,民俗的形态也是多姿多彩。可见,要发掘民俗文化资源,除了需要比较同一民族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民俗特质外,更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法,穿透表象,深入解读和剖析深嵌于民俗之中的文化基因。  我们在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之时,应以马克思的文化观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

4、发展先进的民俗文化龢民族文化为目标,秉持科学的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以宽广的眼界、缜密细致的工作,认真提取民俗文化的精华和良性基因,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提升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为繁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应有的努力。我国正处在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思想文化相对单一走向多元幷存、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的经济社会转型期。面对转型,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各种思潮相互激荡。这种变化对民俗文化基因的变异,产生了催化作用。

5、例如,在一些地方,宗亲活动变成宗族控制,婚事丧事变成财富比拼,修族谱建新庙变成圈钱幌子,占卜算命跳神驱鬼成为时尚,麻将馆棋牌室成了赌海沉浮的“乐土”,网上恶骂成为一些网虫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些情形,构成了另类的、扭曲的现代城乡民俗图景。鉴此,我们要辨风正俗,清本正源,动员和组织一切积极的社会力量,纠正民俗文化现代转型中的偏向,消除文化基因变异的不良影响,以促进民俗文化资源的净化与再生,从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提供可靠的保证.提取民俗文化的良性基因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其根本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

6、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务必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民俗文化资源体系。这个体系愈科学、愈合理,就愈能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充分的资源保证。因此,这个体系理当是一个珍藏甚丰、宏博壮观、有序开发的资源宝库。   今天,在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方面,人们的认识已今非昔比。但是,在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还需要大大前进一步。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大量的民俗活动与文化遗产中,记录和保存着中华文化的

7、众多思想瑰宝。其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等,在民俗文化的历史长廊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些传统的思想道德,正是今天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发扬光大的。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另一方面,要以岁时节日、娱乐礼俗、衣食住行、人际交往、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民情风俗为载体,把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

8、育与传续民俗文化更紧密、更巧妙、更有效地结合起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使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必须从全局着眼,从各方入手,从基础做起。家庭是人生接受民俗文化洗礼和浸润的第一站,家庭初始教育对每个人的影响,对性格涵养的塑造,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学校是人们进一步学习、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加油站,是世界观、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