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课件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

ID:39179200

大小:2.00 MB

页数:71页

时间:2019-06-26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_第1页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_第2页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_第3页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_第4页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篇基础理论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1、阴阳:是对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2、事物的阴阳属性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晦暗、寒凉、沉静、抑制、向下、向内、凝聚、闭合等阳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凡类似“火”性的,均属于阳的范畴。凡类似“水”性的,均属于阴的范畴。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阴阳学说1、概念:以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及其消长变化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2、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交感相错(2)、阴阳的对立制约(3)、阴阳的互根互用(4)、阴阳的消长平衡(5)、阴阳相互转化(1)、阴阳的交感相错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交合感应、互错相融的关系。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2)、阴阳的对立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3)、阴阳的互根互用指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4)、阴阳的消长平衡此长彼消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盛热盛伤阴,寒盛伤阳此长彼长此消彼消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补气生血,补血养气(5)、阴阳相互转化阴阳的相互转化是阴

3、阳消长的质变过程。“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三、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运用(一)生理方面(二)病理方面(三)诊断方面(四)治疗方面(五)预防方面(一)生理方面1、说明机体的组织结构依据解剖部位或生理活动属性,对机体的阴阳属性进行划分。2、说明机体的生理物质为阴,功能为阳。(二)病理方面1、疾病的病理变化2、疾病的发展3、疾病的转归机体的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而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所以,尽管疾病的病理变化多种多样,但均可用阴阳失调(偏盛偏衰)来概括说明。1、疾病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阴盛阴阳偏盛实寒证(阴胜则寒)伤阳

4、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伤阴兼阴虚(阳胜则阴病)阴虚阴阳偏衰虚热证(阴虚则热)不能生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寒)不能生阴阴虚(阳损及阴)阴不制阳阳不制阴阳偏胜阴偏胜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到机体的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分阴阳,包括阴气和阳气。邪气也有阴邪和阳邪之分。正气:是指机体的机能活动和对病邪的抵抗能力,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损伤组织的修复能力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在阴阳偏盛(胜)的情况下,胜即邪气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偏盛(胜)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邪气盛则实”阳邪偏盛则导致实热

5、证(如高热、烦躁、口干唇燥、舌红少津、面赤、脉数等)。阴邪偏盛则导致实寒证(如肢冷、蜷缩、脉迟伏或细微欲决等)。实热证实寒证在阴阳偏衰的情况下,“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证是虚证。“精气夺则虚”阴虚则出现虚热证(如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脉细数等)。阳虚则出现虚寒证(如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虚热证虚寒证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在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情况。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称为“阳损及阴”。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称为“

6、阴损及阳”。2、疾病的发展“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最终都可导致“阴阳两虚”。分类共同证候不同证候治则常用方剂气虚面色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纳少,舌淡胖,脉无力气短乏力,动则气急等症明显,脉虚无力益气四君子汤阳虚畏寒,形寒肢冷,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迟补阳肾气丸,参茸丸等血虚消瘦,头晕,目眩,失眠,心悸,脉细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手足麻木,口舌指甲淡白,舌质淡,脉细弱无力养血四物汤等阴虚低热或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舌红绛,质瘦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滋阴六味地黄丸3、疾病的转归阴平阳秘阴阳离决(三)诊断方面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是以阴阳来

7、概括说明病变部位、性质及各种症候的属性,从而作为辨证的纲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道虽玄,思过半矣。”(四)治疗方面1、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促使阴平阳秘”。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形成的是实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实者泻之”,即损其有余。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出现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