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态度、情感与行为

价值观、态度、情感与行为

ID:39192928

大小:804.50 KB

页数:66页

时间:2019-06-26

价值观、态度、情感与行为_第1页
价值观、态度、情感与行为_第2页
价值观、态度、情感与行为_第3页
价值观、态度、情感与行为_第4页
价值观、态度、情感与行为_第5页
资源描述:

《价值观、态度、情感与行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讲价值观、态度、情感与行为案例:态度的转变小王是厂里有名的捣蛋鬼,工作马虎,又不听话。经常挨批评。他对批评也不在乎。上个月厂部收到感谢信:小王见义勇为,协助公安部门抓住抢劫犯。厂长公布了感谢信,并在大会表扬小王;会后车间主任也勉励他发扬成绩,再接再厉。从那以后小王变了:按时上班,认真工作,热情待人;当月的产量和质量均列班里前茅。案例分析:组织行为学中是这样理解态度的:态度指的是个体对待人和事物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我们知道,态度形成之后比较持久,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形成新的态度,这就是态度的转变。满足人的需要或期待,激励等等,

2、都有利于态度的转变。在案例里面,小王原本的工作态度极差,但是,在厂长因其协助公安成功办案而在厂内公开表杨,这种激励使小王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也对他态度的转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使他工作的面貌焕然一新,变得工作负责认真。在案例里面,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态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很大。态度是属于个体的指导和动力系统,对人的行为有很直接、很重要的影响:态度影响行为效果和工作效率。一个人如果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和工作,就很容易激发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热情,就能提高以组织一致的工作效率。案例里面,小王正因为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所以他也就能够按时上班、认真工作、热情待人,并使个人的工作

3、产量和质量有很大提高。一、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一种事物或一种现象的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进行评价时的标准。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第一节价值观与行为二、价值观的形成一个人的价值观可以说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经济地位对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三、价值观的功能价值观及其体系是决定人的的心理基础;价值观及其体系能支配和调节人的一切社会行为。具体表现个体的价值

4、观是指导其行为的准则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决定组织的行为,进而影响其的经济效益。(一)西方组织行为学家的分类1.格雷夫斯的分类(七等级)(1)反应型(R)(2)宗法式忠诚型(T)(3)自我中心型(EG)(4)顺从型(C)(5)权术型(M)(6)社交中心型(S)(7)存在主义型(EX)四、价值观的分类2.史(斯)布兰格的分类(六类型)(1)理性型它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2)审美型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3)政治型它以权力地位为中心(4)社会型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5)经济型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6)宗教型以信仰为中心3.按照经营管理所追求的不同目标,西方组织行为学家认为经营管理价

5、值观可分为以下三类:(1)最大利润价值观(2)委托管理价值观(3)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价值观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大致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产型价值观第二阶段是生产经营型价值观第三阶段是经营型价值观(二)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价值观(四)我国社会学家邵道生的分类(1)几千年的价值观(2)几十年的价值观(3)现实的价值观人:是“政治人”,还是“社会人”人:是“理想化的人”,还是“现实的人”人:是“以集体为重的人”,还是“以个人为重的人”人:是“以义为重的人”,还是“以利为重的人”人:是“封闭的落后人”,还是“开放的现代人”一、态度的概念态度是

6、人对于某一对象以喜、恶、爱、憎方式做出某种特定反应的内在倾向,这个对象既可以是具体的物、人或事,也可以是较抽象的概念或理论等。第二节态度与行为◇理解态度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二、态度的构成因素1.认知成份(基础)2.情感成份(核心)3.意向成份-行为倾向(外观)三、态度的特性1.社会性2.针对性3.协调性4.稳定性5.两极性6.间接性四、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是同一发展过程不同的两个方面。态度的形成强调某一态度的发生发展,而它的改变则强调由旧的态度改变为新的态度。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影响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

7、因素1.社会因素2.团体因素3.宣传因素4.个性因素五、态度改变理论及方法(一)学习理论认为态度是个体后天习得的。最著名的是凯尔曼(H.Kelman)提出的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凯尔曼所提出的三个阶段: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和内化阶段(二)平衡理论(1958)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提出的有关态度变化以及人际关系的理论。海德描述的P-O-X三角关系模式海德认为个体P对X的态度受另一个体O的影响海德强调人际关系对认知平衡的影响平衡理论忽视了态度改变的内在过程三、认知失调理论(1957)态度的一致性研究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列昂·费斯廷格(LeonFestinger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