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ID:39193978

大小:20.4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26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_第1页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_第2页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_第3页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_第4页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研究基础上,现代哲学认识论正切开新的视角探讨认知的两极性(主体性、客体性)及其张力。我们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的认知活动就是以此为理论依据.  所谓张力,实际上是一种拉力,是物体间或物体各部分间所能承受的拉拽的力量。其相互作用具有使物体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应。认知张力则指在认知活动中(比如小学数学教学),由主体(师生)和客体(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各种思维结构与方式,即思维的立体网络。主体的探索使这种立体网络发挥出最大功能,从而获得比较稳定的、高级的认知效果。  随着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与不

2、断完善,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几点基本共识:1教学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2必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教学全过程;3必须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各种可能性;4必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打开思维通道,形成顺应同化的态势,获得比较高级的认知学习。这些基本认识不仅证明认知的张力是客观存在的、可能的,更为重要的是,它启示我们要加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有关认知张力的研究,以此来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stron一、主客互动是认知张力的条件  主体性、客体性是认知的两极,是互动的、对立统一的。在认知活动中缺一不可。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和

3、教师。我们平常说的主体主导是主体性的两个方面。教学中的客体是学习材料,包括教材、实物、图片、音像资料以及供操作使用的学具等等。为什么说主客互动是认知张力的条件呢?教学中的认知,是主体(学生)获取关于客体(学习材料)的知识或原理的基本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知活动中的主体因素,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下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形成相应的能力,发展智力,这是主体认知活动中的合目的性。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很明确的。  主体性、客体性是认知的两极,是互动的、对立统一的。在认知活动中缺一不可。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我们平常说的主体主导是主体性的两个方面。教学中的客体是学习材料,

4、包括教材、实物、图片、音像资料以及供操作使用的学具等等。为什么说主客互动是认知张力的条件呢?教学中的认知,是主体(学生)获取关于客体(学习材料)的知识或原理的基本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知活动中的主体因素,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下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形成相应的能力,发展智力,这是主体认知活动中的合目的性。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很明确的。5)加减法的产生;(6)运算的进行等。可谓丰富多彩。学习者和学习材料同步互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认知客体学习材料,则是认知张力的必要条件,它以合规律性的原则呈现.课改以来义务教材在实验本的基础上作了新的改进,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便教便

5、学的知识体系、结构体系。比如小学数学教材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又考虑到知识的呈现过程与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有机统一,改变了过去那种单纯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传递轻学生参与的单一滞后的模式。尤为突出的是,教材中想一想多了,摆一摆多了,例题中要求学生填空的地方多了,解法一、解法二多了,比较课多了,整理与复习课多了,从而使学生进入到认知结构的深层次中.  主客互动是一种积极活动,既有学习者一系列的外显的认知活动,又有学生以观念形态进行着的内在思维活动。作为客体的积极性,在于它的科学有序的整体构造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对主体具有吸纳作用。同时它能带动主体以积极的情感、

6、意志,主动地探索,科学地认知。认知的张力是主客互动形成的。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纠正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过分强调主体而忽视客体的偏态,具有一定作用。  stron二、师生互动是认知张力的动力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主体或教师主导的作用都不可替代。维果茨基说过,最近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自行完成任务,需要教师的帮助。有了教师的帮助,学生就可能不断地从最近发展水平向现有发展水平转化,推动儿童向深层次发展。我们来看十几减8的教学。在师生互动作用下,学生掌握算理,顺利完成11-8、13-8、15-8、12-8、16-8后,例4发展为想一想:14-8=()。按照学生已有

7、的认知,教师一般这样引导:想8加()得14,因为8加6得14,所以14减8得6  。但高明的教师并不到此为止,他想带动学生调动自10以内数的认识以来所积累的知识经验,产生认知张力;而聪明的学生也并不满足于用那个算理去想。师生的默契使这种互动关系协调运动。教师一个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学生就活跃起来了,各种不同的想法随之呈现出来:(1)想14拿去8,还剩6(低级思维,但也属一种不同的想法,因为认知的张力并不限定学生的认知搜索);(2)想10-8=2,2+4=6;(3)想把8分成4和4,14-4=10,10-4=6;(4)想14-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