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课件—陈永海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课件—陈永海

ID:39196218

大小:1.34 MB

页数:33页

时间:2019-06-26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课件—陈永海_第1页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课件—陈永海_第2页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课件—陈永海_第3页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课件—陈永海_第4页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课件—陈永海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课件—陈永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

2、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知人论世少有宏愿一生求索壮志难酬《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

3、,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创作背景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抗金英雄。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热情洋溢,慷慨悲壮;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词风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作者简介题目解说“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

4、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掌握生字读音;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充满感情的朗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的意思。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整体感知登建康赏心亭所见所感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登建康赏

5、心亭所想(历史人物)文本上片赏析思考:1.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楚地的天空辽远空阔,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浩荡的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遥望远处起伏的山岭,有的如玉簪般峭立,有的如螺髻般回旋,向我呈献出无限的愁苦和怨恨。在落日斜照的赏心亭上,在孤雁的哀鸣声中,流落江南的游子站在楼上瞭望。我仔细把吴钩宝刀看过,把亭上的栏杆拍遍,但没有人能领会我登高望远的心情。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长天秋水楚地的天空辽远空阔

6、,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浩荡的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远山遥望远处起伏的山岭,有的如玉簪般峭立,有的如螺髻般回旋,向我呈献出无限的愁苦和怨恨。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古诗词中,有时为了押韵,或为了强调某一点或为了协调平仄,常存在语序颠倒的情况。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7、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块垒。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什么手法。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移情及物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落日断鸿在落日斜照的赏心亭上,在孤雁的哀鸣声中,流落江南的游子站在楼上瞭望。比喻国势衰微的南宋王朝。失群的孤雁,比喻作者飘零的身世。1.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上片通过“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等意象,为我们描绘了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