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1)

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1)

ID:39200434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27

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1)_第1页
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1)_第2页
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1)_第3页
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1)_第4页
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1)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以生为本增效减负时下,新课程改革在我省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高中历史不再象旧教材那样按照通史地模式和时间顺序,从古到今,从中国写到世界,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放在同一朝代的章节里,而是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必修和数个选修教材,这样更接近大学历史专业的学习,当然也有利于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但是,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无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长期以来的五环节课堂教学结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知识、布置作业)在今天看来

2、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1、学生活动被束缚,有劲使不上。课堂上以教师讲为主,满堂灌,学生像看戏、听说书,始终处于被动压抑状态,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动觉学习型学生得益更少。2、跳不出“认知”怪圈。课堂重传授轻训练,教师拼命地讲,以为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这样的教学脱离了实践,学生的能力、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就难以达到要求。3、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主观地照本宣科,不能及时消化知识、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影响了课堂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4、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课堂上学生少动脑、少动手,大量

3、作业压到课外,各科课外作业加起来负担就必然过重,要到很晚才能完成,没有时间预习,且影响睡眠,第二天听课没精神,造成恶性循环,也影响学生课外活动实践。综上可见,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高效地将课程目标落实到位,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针对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怎么改才合适呢?作为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一线老师,我想就几年来的教学上的点滴心得甚至于酸甜苦辣写出。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认知规律和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以学论教;二要符合新课程教材的要求与方法;三要有利于

4、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四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模式;五要适应本地的师资、设备等实际。一、操作方法的探究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新课标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1、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在历史课中引

5、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我上了几年历史课,阅读了一些文学作品。从贾谊的《过秦论》中了解到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清朝的腐败历史中认识到《红楼梦》的伟大意义。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上必修3《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学生

6、对内容大都熟悉,因为语文学习中他们了解了许多,而历史的角度就是让他们能认识到不同的文体出现或兴盛的背景,以及一些文学大家的诗词表现的特点的原因。于是我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在学生熟悉的内容上进行,学生的兴趣很浓,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轻松。甚至在考试中,我也采用作文的方法,把论述题改为“历史作文”。考世界古代史,我要求学生写一篇“由新航路的开辟所想到的……”的文章,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2、历史课的辩论式讨论法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

7、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论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上必修3第19课《建国以来

8、的重大科技成就》我让学生讨论:“我们是主张和平的国家,但却发展核武器,这是否是矛盾的”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很熟悉,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还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3、历史课的换位教学法换位教学法,是让学生能情景再现,体验历史,从而更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