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的从众心理

浅谈中学生的从众心理

ID:39208935

大小:3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27

浅谈中学生的从众心理_第1页
浅谈中学生的从众心理_第2页
浅谈中学生的从众心理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学生的从众心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学生的从众心理08小教20081202043张财摘要:分析学生盲从心理的表现,造成的影响以及形成原因,找出对待的态度以及方法。关健词:从众心理学生心理学生教育正文:一、什么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

2、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从众心理极的“盲目从众心理”。从众现象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这主要看从众的是什么样的行为。由于学生的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社会经验等都比较缺乏,自制能力较弱,在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缺乏强的判断力。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可能产生消极作用,比如学生中常见的吸烟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以及追星从众等。这些盲目的从众行为对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因此,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从众行为,并合理的控制和避免盲目从众所带来的消极因素具有长远的意义二、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学习从众:学生看到别人在学习,他自己也地跟着学。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周而复始的高

3、效运转,而且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是重要因素。我们在学习是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学习空气,创造—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作弊从众:校园里兴起考试“不看白不看”的哲学,“学不在深,作弊则灵”,考场上作弊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考试不作弊的学生反而被讥笑为“傻瓜”,“大家都作弊,我为什么不作呢”?上网从众:学生对网络的接触越来越多,上网已是一种时尚。为了跟随潮流,学生争先恐后地上网,玩游戏,以及吸收更多的网络知识。消费从众:不少学生认

4、为“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在这种从众心理作用下,不合理使用零花钱,乱消费的现象就更严重了。3追星从众:学生追星现象很普遍,势力也很大,以至于本来没多大兴趣去追星的同学,为了不被看作“落伍”,也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到追星一族中。恋爱从众:有的学生看见自己的好朋友交上了异性朋友,要是自己不找一个,就感觉自己特没本事,缺乏魅力。三、学生从众行为的原因1、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儒家文化倡导的“中庸之道”反映了一种保守性,只热心于守常,不敢冒险、冒尖。强调为人要自容于世,要与世融合,不可孤高傲世。我国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正处在一个深刻的经济、文化和道德转型的现

5、实进程中,加上全球化浪潮的涌动,各种文化流派呈现,多元的价值文化冲击着传统偷道德支点,复杂的社会现实侵蚀着价值体系的底线。此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观念,特别是自己群体中流行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就成为青不年模仿的标准。在信息化浪潮下,从众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满足成才的需要。3、学生特殊群体生活对其从众的影响:学生阶段属于求学时期,基本上生活在学校这一群体中,学生群体对个体的从众压力要比其他群体大。相同的年龄、人生阅历、文化层次、生活和学习模式,使其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彼此的人生发展、人生困惑和人生需求基本一致,心理共容性强,以及共同的思维模式,容易产生心理共振。学生长期生活在相似性极强的相对

6、封闭的同辈群体中,在无所不在的群体压力和群体互动情境下,个人入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某些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表现,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4、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对其从从的影响:学生处在心理的快速发展时期,经验相对较少,从众行为会使他们有一定的安全感。四、对学生从众行为的态度以及所应采取的措施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其实它具有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而对于盲目从众行为,这是有害的,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控制

7、四、发挥从众心理的正效应: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的积极因素,使其发挥正向心理效应,从而发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由依从到内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从众心理的动机不同,从众时间的相对持久性也不同。美国学者E·阿伦森把从众行为分为三个层次:依从、认同、内化。依从是最不持久的反应,对个体的影响较小。认同区别于依从之处在于,个体能逐渐相信自己所采取的观点和准则,虽然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