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兰亭集序》有感:真名士自风流

读《兰亭集序》有感:真名士自风流

ID:39223769

大小:20.3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28

读《兰亭集序》有感:真名士自风流_第1页
读《兰亭集序》有感:真名士自风流_第2页
读《兰亭集序》有感:真名士自风流_第3页
读《兰亭集序》有感:真名士自风流_第4页
资源描述:

《读《兰亭集序》有感:真名士自风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读《兰亭集序》有感:真名士自风流  读《兰亭集序》有感:真名士自风流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品读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优美散文的《兰亭集序》,正如诗人所云: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你看,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怎不让人流连忘返?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

2、诗是情感的产品,于是他们引以为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然后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真是快哉!  读到这里,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我找寻王羲之,哦,他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他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曾作诗《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

3、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诗人吴质宴后写道:乐往哀来,怆然伤怀。西晋的石崇在与众人宴饮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自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比较普遍的,王羲之在欢宴之后也不能摆脱这种传统氛围的影响,情绪出现了变化,由乐转痛。因何而痛?是痛苦?痛心?痛惜?悲痛?  世俗中的人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

4、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又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这种痛,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因寄所托

5、,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着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不少人或谈玄悟道,或归隐山林。但我们不禁要问: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王羲之自己怎么看呢?他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意思是我到现在才知道,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命与夭亡看做一回事纯是无稽之谈。他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他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

6、,后人读他的文章,犹如他读古人的文章一样,王羲之询问古今,发出悲叹。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曹操在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李

7、白留下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叹,但是他吞吐出盛唐华章。苏轼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悲叹,但是他却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精美的篇章。再看看王羲之,他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所以说,此文是王羲之在良辰美景面前一种理性的思考,他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