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的信用评级机构

中国市场的信用评级机构

ID:39231143

大小:382.31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6-28

中国市场的信用评级机构_第1页
中国市场的信用评级机构_第2页
中国市场的信用评级机构_第3页
中国市场的信用评级机构_第4页
中国市场的信用评级机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市场的信用评级机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市场的信用评级机构2011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应用化学BJ120232011111061余淼主要内容CONTENTS信用评级机构2、中国市场的信用评级机构现状1、信用评级机构的操作流程1信用评级机构的操作流程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是金融市场上一个重要的服务性中介机构,它是由专门的经济、法律、财务专家组成的、对证券发行人和证券信用进行等级评定的组织。证券信用评级的主要对象为各类公司债券和地方债券,有时也包括国际债券和优先股票,普通股股票一般不作评级一般情况下,信用评级主要包括以下程序:(一)接受委托。(二)前期准备。(三)现场调研。(四)分析论证。

2、(五)专家评审。(六)信息发布。(七)跟踪监测。2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现状一、中国信用评级市场规模较大的只有四家中国信用评级行业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最初的评级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组建,隶属于各省市的分行系统。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过几次清理整顿,评级机构开始走向独立运营。1997年,人民银行认定了9家评级公司具有在全国范围内从事企业债券评级的资质。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动短期融资券市场建设,形成了中诚信、大公、联合、上海新世纪和远东五家具有全国性债券市场评级资质的评级机构。2006年后,上海远东因“福禧短融”事件逐渐淡出市场。

3、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市场洗礼,目前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评级机构只有大公、中诚信、联合、上海新世纪4家。现状二、美国评级机构对中国评级市场的掌控经过了十多年的长期准备,美国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利用中国在信用评级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长驱直入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2006年,美国评级机构开始了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全面渗控。2006年,穆迪收购中诚信49%股权并接管了经营权,同时约定七年后持股51%,实现绝对控股。同年,新华财经(美国控制)公司收购上海远东62%的股权,实现了对该机构的直接控制。2007年,惠誉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

4、并接管经营权;标准普尔也与上海新世纪开始了战略合作,双方亦在商谈合资事宜。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公司也都曾与大公洽谈合资,提出对大公控股或控制经营权,穆迪愿意出价3000万美元购买大公控股权,但都遭到拒绝。这样,目前中国四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除大公始终坚持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外,其余已经或正在被美国控制。在被美国收购的评级机构中,中诚信、联合在全国各省均设有分公司,他们可以从事国内的所有评级业务,市场份额合计超过2/3以上。美国评级机构借助被收购公司的分支机构,迅速将触角伸展到全中国,直接或间接从事所有评级和相关业务。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在当前发展

5、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1.评级公信力不强。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与金融市场成熟度紧密相关,中国金融市场本身尚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这使信用评级在短时间内难以充分发挥其专业区分金融产品信用质量差异的功能,从而影响其公信力的建立。2.核心竞争力不足。业务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信用评级业同样如此。3.评级增值服务缺乏。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审计为增强其生命力,已经从最初的鉴证服务,逐步发展到“3E”、“5E”审计,注册会计师通过与管理层的沟通、提供管理建议书等多种途径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增值服务。过度开放缺乏了解迷信外国机构状态政府

6、公关发展过慢发展建议增强服务意识增强竞争力创新意识规范行业秩序完善评级体系协作交流评级指标体系评级体系人才是竞争力的关键团队谢谢大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