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原理 同性恋

社会学原理 同性恋

ID:39247998

大小:4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28

社会学原理 同性恋_第1页
社会学原理 同性恋_第2页
社会学原理 同性恋_第3页
社会学原理 同性恋_第4页
社会学原理 同性恋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学原理 同性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当今社会中的“同性恋现象”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性恋也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让我们越来越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人对于同性恋者的态度却是不尽一样。有的人主张对其立法进行禁止,不然它会打破我们一般日常所能接收的观念;有的人主张对其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毕竟人是自由的,人也就有选择自己性自由的权利而不用受到任何人的束缚。关键词:同性恋性取向性的偏爱提纲1绪论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2对于养成性的偏爱的原因争论2.1生理因素2.2早期的经历2.3家庭环境2.4社会影响2.

2、5自我解释3同性恋者的生存状态4福柯在同性恋问题上的观点4.1关于身份政治4.2关于友谊4.3关于公众对同性恋的宽容度4.4关于同性恋运动的目标5同性恋现象的“评判”5.1法律评判:它是否犯罪5.2宗教评判:它是否道德5.3医学评判:它是否疾病5.4社会评判:它是否异常5.5自身评判:自我认识的分类总结参考文献1绪论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同性恋也是一种用来描述对自己与相同性别的人产生浪漫的吸引力、性欲或性行为,它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在历史上就有记载。如古希腊就有不少奴隶主玩弄男童的现象,同时在同性别的奴

3、隶与奴隶之间也有相互的性行为;我国古代也有一些达官贵人甚至皇帝都有同性的性行为,这些都是同性恋的表现。另据1935年弗洛伊德的一封信说,柏拉图、米开朗琪罗、达芬奇也是同性恋者,中国两汉时期的汉哀帝和汉文帝也是都有自己的男宠。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其程度在每一个同性恋者身上均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没有任何质的区别,它们是一种性行为的连续体,也就是说完全的同性恋者和完全的异性恋者处在连续体的两端,而绝大多数人都是二者兼而有之,只是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一般说来,同性恋者大都处于较高的文化程度与较低的性教

4、育的水平之中,他们的性要求强烈而又受到压抑,同性恋交往的层次不高,对自身的认识也不是十分的清楚,在社会的强大压力下,他们的行动是十分隐蔽的,都有走我解脱的愿望,却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本文旨在通过对社会同性恋现象的一些有限分析,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改变同性恋者在社会生活中所收到的一些歧视与不公平的待遇,获得一样的自由和尊重。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2对于养成性的偏爱的原因争论2.1生理因素有些人,包括一些同性恋者,都认为同性恋者是“天生的”。但是,既然我们知道甚至连异性恋者也不是天生的,这种解释看来

5、不大可能使人信服。人们曾做出过多次努力,试图发现能够解释同性恋者的基因或内分泌因素,但是,没有发现任何确凿有力的证据能够证明同性恋者是遗传或内分泌所致。既然同性恋者不可能导致生育,其遗传原因想必产生于异性恋者繁育的人口。另外,生理因素不能同时解释同性恋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不同程度的发生率,也不能解释某一个人在一生中的性行为所发生的不同变化。因此,同性恋同其他性行为一样,是通过后天形成的。2.2早期的经历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同性恋是早起孩提时代的经历所致,特别是诱奸。这可能在一些例子中是对的,但是,它不能提

6、供全面的系统的解释。大多数美国孩子和一些年轻人有过同性恋经历,但是只有少数人成为真正的同性恋者。其他人们毕生中从来没有过同性恋经历,只能私下把自己划分为同性恋者。相反,大多数同性恋者早期都有过异性恋经历,但是,这对他们以后的性倾向并没有产生特别明显的影响。2.3家庭环境心理学家们通常认为同性恋是产生于病态家庭关系的精神紊乱的表现,他们试图在同性恋的家庭背景中找到原因。这一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是欧文•比克伯。他的调查认为同性恋男子一般有一个盛气凌人的母亲和无能而态度粗暴的父亲。比克伯的观点发表时收到了广泛的赞扬。但

7、是从那以后,却被说成低质的研究。他的抽样调查全都是正在接受治疗的精神病人,因此不能代表所有的同性恋者,就像部分类似的异性恋者不能代表全部的异性恋者一样。其他人的研究调查几乎没有发现在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之间存在着一致性格的差别。这一事实早已被美国精神病学研究协会接受,早在1973年这个协会在列举精神病的名单中除掉了同性恋一词。虽然家庭背景可能对某些同性恋者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作为一种理论,有待于进一步的证实。2.4社会影响另一种观点来自于试图以行为主义或者社会影响来解释同性恋的心理学家。他们认为,任何偏爱都是通过

8、报偿和惩罚学得的。如果一个人觉得同性恋行为令人愉快,他就会重复这种经历,从而强化了这种倾向。特别当有的人觉得与同性行为相比,异性恋行为产生不舒服或者心理恐惧的心理时,同性恋倾向就更加明显。这个观点很有用,但是仍有两个严重的缺陷:首先,为什么些许具体的报偿能战胜整个同性恋者从整个社会环境中遭受许多歧视惩罚呢?社会的报偿和惩罚的天平大大倾向于异性恋,这实在使人难以理解有限的报偿是怎样抵御强大的社会压力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