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权词义考论

民权词义考论

ID:39271077

大小:661.15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6-29

民权词义考论_第1页
民权词义考论_第2页
民权词义考论_第3页
民权词义考论_第4页
民权词义考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民权词义考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民权词义考论王人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学博士编者提按:新年第一期,我们向读者推荐一篇值得细读,值得品味的大作。何大之有?其一,命题之大。“民权”何也?诚如作者所言,乃中国宪政文化之核心内容。无民权则无宪政,行宪政必民权,此乃中国有识有志之士述论百年有余而未解之题,亦是国体政治之实质问题。其二,蕴含之大。民权虽为政治问题,但却是历史文化的生成,所以它反映的是特定历史文化的特质,无论是中国式的民族诉求,还是西方式的宪政诉求,都必然受历史文化的制约。因此,民权问题实际有极为深刻广阔的历史文化内涵,涵盖了许多社会政治、文化、道德问题。其三,眼界之大。谈民

2、权不能不谈民本,亦不能不谈民主。但同为近代性话语,他们彼此之间的关联如何?是自生还是他生?是主动创造还是被动回应?上下几千年,纵横东西方,作者一一涉猎,无开阔大眼界,绝难把握。其四,文魄之大。开篇破题、立论和批判,不数言已将述论推向颇高的境界。继之又以物境、联想和记忆将古今中外的同一或非同一话语连接诠释,贤人智者招之即来,呼之听用,颇有作宇宙文章之势。其五,功夫之大。文章读来,每件探微钩沉,旁征博引,逻辑严谨,思考缜密。细细品之,知其决非一日之功所能成就。撮列以上五点,权作本刊推荐之语。一有缺陷的方法论民权概念是中国宪政文化中的核心元素,这是无大

3、疑义的。本文要提出的问题是:近代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认识和运用民权概念的?民权的话语所表达的是一种中国式的民族意义诉求,还是西方式的宪政诉求?怎样诠释民权概念的中国语境(context)?民权与同其他的近代性话语和实践一样,大都由西方及其文化衍生、激发。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近代性完全是西方性的。问题是,中国的知识者在遭遇西方物质和精神的过程中是被动地模仿了西方的“民主”还是积极地、创造性地运用了民权这一独特的概念?中国学界对此的认识和解释,主要受西方两种方法论的影响:一是美国的费正清学派;二是“中国中心观”。以费正清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根据“挑

4、战-回应”的理论范式,认为中国的近代化就是在西方挑战下的一个被动的“受刺”过程,即是说,中国人在西方强大的压力之下,只能逆来顺受,被动回应。与此相应,中国诸多的近代性话语和实践也就成了一个模仿西方的结果。在这种语境(context)下,民权话语的使用以及运用方式的差异当然地·5·《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1期成了判定是学习西方还是固守传统,是进步还是守旧的尺度。这也是我们当下学术主流话语在评断中国近代性时所秉承的标尺:主张西方式的民主为进步派,反对的为顽固派。西方对中国的近代性肯定是有意义的,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但西方之于中国近代性的意义不

5、能被无限地夸大。事实上,晚清时代的中国,既有西方带来的“外患”,也有穷途末路下的中国封建社会自身的“内忧”,在这双重压力之下,中国人既有应对,也有自己主动性的思考和选择。即是说“,挑战-回应”的范式无法接纳中国的“主体性”这一根本性的要素。对近代的中国而言“,主体性”一词包含了太多、太复杂的意义。虽然,在近代的世界格局之下,中国的角色不断地被边缘化,但沮丧之中仍有中国自己的智慧、谋略,既有学习也有创造,民权话语的创设和运用便是一例。与哈佛学派的理论范式相反“,中国中心观”的兴起则代表了西方另一种学术趋向。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

6、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则是代表。该书引发了这样一种观点:中国的近代性并不是西方刺激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中国社会内部自我生发出来的。〔1〕随着日本学者沟口雄三的《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在中国的翻译出版,作为反抗“挑战-回应”的“西方中心主义”范式的“中国中心观”在中国学界受到了热烈欢迎,这是易于理解的。〔2〕沟口先生为了反抗“近代”一词作为西方“优越地位的指标”,他进而对中国的“民权思想”作了“中国中心主义”的分析。〔3〕在该文中,沟口先生虽然从中国出发分析了中国“民权”的特色,但他回避了一些重要问题:民权概念在中国是如何形成的,是在遭遇西方之前还是之

7、后?怎样来界定中国的民权概念,它与西方的民主主义话语之间有无关联,是怎样的一种关联方式?这些问题的被消解恰是“中国中心观”的缺陷之所在。民权作为一个近代性的概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基体”中是不存在的,中国传统的“民权资源”在近代性的民权概念之下可以得以解释,而不是相反。在对待中国的民权问题时,应有这样一个基本前提:什么是诠释意义上的民权,什么是概念性的民权。对此“,中国中心观”的分析框架首先是混淆的。无论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挑战-回应”范式还是“中国中心观”都不是观察和分析中国问题的确当的方法和路径,在研究民权问题时尤其如此。我以为,一种比较妥帖

8、的方法应该是在充分吸取上述两种理论的合理元素之基础上充分注意近代这个特定的“场域”。本文不是把“近代”作为带有强烈西方色彩的一个“进步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