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校训主题班会

校风校训主题班会

ID:39297638

大小:1.71 M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6-29

校风校训主题班会_第1页
校风校训主题班会_第2页
校风校训主题班会_第3页
校风校训主题班会_第4页
校风校训主题班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校风校训主题班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了解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传统主题班会11级8班2012年10月27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传统是一个学校的精神、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标志性体现,是学校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高度概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幼专校训知行合一,见贤思齐校风——尊师爱生,谦和向上教风——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传统——艰苦奋斗,诚实做人学风——好学善思,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1508年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的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思想意念、科学知识;“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

2、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加之陶行知先生一以贯之的精神——“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知行合一”就是力求培养学生从整体上驾驭知识的能力。目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精神也是强调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相结合,学习的知识要和今后的工作相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技术应用”,因此,要求高职人才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即“知行合一”。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

3、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看齐、学习。意思是: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主动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几千年来,经久不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明德励志、身体力行。“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要跟不贤之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

4、古人在一千多字的《三字经》里,就树立二十几种类型的榜样。今天的学校更要根据不同的系部、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育主题,树立各种类型的榜样,形成“见贤思齐”的操作流程,即树贤→学贤→践贤→成贤。使全校师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个个争做贤人。让“见贤思齐”的良好风气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袁旭校长把“知行合一”和“见贤思齐”有机地结合起来,她的一个工作报告题目就是《知行合一见贤思齐》。于是便把这两句话定为广西幼专的校训。“尊师爱生”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定位,这一定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关于“尊师”,《礼记·学记》中指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意思是:教师受到社

5、会普遍尊敬之后,教育才能得到重视,教育得到重视后人们才懂得努力学习。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不敬三师,是为忘恩,何能成道?”《荀子·大略》中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深刻地阐明了国家兴衰与重视知识、尊敬教师的关系。知识为人类开辟了认识世界、通往宇宙之路,而教师则带领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尊师”是对学生而言的,“尊”当然是毕恭毕敬。尊师应该是每位同学从内心发出的真诚的感悟,并且将这种感悟体

6、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在课堂上,专心致志的目光,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对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在校园中,文明的举止,遵规守纪,体现着对老师的尊重和敬仰;在生活中,彬彬有礼的行为,见到老师一声问候,让老师先行,体现了教师的教导和培育。“谦和”,有两种意义:一是谦虚平和,善与人交。语出《晋书·良吏传·邓攸》:“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谦和是一种态度,谦和是一种品格。谦和,是伟人广阔的胸怀,是诗人浪漫的情怀,是智者广袤的心怀,是成功者胜利的感怀。二是提倡谦虚,倡导和谐。这是一种精神,这是一种理念。谦虚是一种美德。和谐,有团结、容纳多样并存共生之意。和谐,就是以

7、人为本,老师关系,师生关系,学生关系和谐共振;校园环境,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等和谐发展。“和”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状态,一种境界,一种政治智慧,一种人文关怀,一种道德诉求,一种理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崇尚“和”的思想。《周易》、《论语》、《道德经》等古代经典中对“和”之论说甚多。“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西周末年由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朴素辩证法观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语)。“和”是社会运行的秩序:“相成相济”;“和”是多样性的存在,是多元统一的整体;本质上是一种关系与秩序。“万物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