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虚词

语文文言文虚词

ID:39394478

大小:2.92 MB

页数:179页

时间:2019-07-02

语文文言文虚词_第1页
语文文言文虚词_第2页
语文文言文虚词_第3页
语文文言文虚词_第4页
语文文言文虚词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文言文虚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诗文专题文言虚词什么是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今汉语中,差别最大的不是实词,而是虚词。“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称。可见,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文言虚词数量远不如实词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高,语法作用大,用法相当复杂且非常灵活。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此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正因为用法复杂,才给我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就连古人也觉得“

2、实字易训,虚词难释”。(阮元《经传释词序》)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读懂古文,了解并掌握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非常必要的。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异较大。现代汉语虚词一般就当虚词用,而文言虚词由于是从实词演化而来,所以大部分虚词都有实词的含义,所谓“虚词不虚”。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差异最明显的是语气词,文言文中用“矣、哉、乎、也、邪”,现代汉语则用“吗、呢、了、啊、呀”等,没有一个相同。古文中的虚词,毫无变化的保留到今天,只是极少数。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

3、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确切掌握文言虚词的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古汉语中许多虚词都有多种用法,一个虚词可以当现代汉语几个虚词用。我们在阅读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找现代汉语中恰当的词语来解释。如“于”字在古汉语中主要当介词用,但它几乎可以同现代汉语所有的

4、介词相对应。例如:①立于不败之地(相当于“在”);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当于“自、从”)③古已有之,于今为烈(相当于“到”);④忠言逆耳利于行(相当于“对、对于”);⑤嫁祸于人(相当于“给”);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相当于“比”);⑦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相当于“被”);⑧业精于勤(相当于“由于”)。其它还有用法更多的虚词,如“其、而”的用法大概有四五十种。考纲规定必考的18虚词而、乎、何、其、且、所为、焉、也、以、若、因于、与、乃、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   综观近几年的

5、高考文言虚词试题,从总体上来说,都是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查语法,题型也大多是客观性的选择题。同时,为了降低考查难度和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的内容也都是课内课外结合,主要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请看近几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1.(2006广东)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竟绐以他事辞去以小易大,彼恶知之B.因访一元家所在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秦王为赵王击缶这四个虚词,均在《考试说明》规定必须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列

6、。每个选项均由两句组成,一句出自考试文段,一句来自教材。A项,分析两句的结构,均是“以”后接名词,而且都是作状语。故应为介词,“用、拿”的意思。B项,两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前“因”是连词,后接动词,连接后面的句子,是“于是”之意;后“因”后接名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是“经、由”的意思。C项,加点词“乃”后均修饰动词,是“才”的意思。D项,加点词“为”均与后面的代词或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为”是介词“替、给”的意思。 答案:B。2.(2007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心恚愤而无如何

7、何前是而今非也B.会王生者,以故至山  以是益疑狐妄C.郭具言所苦其所涂留,似有春秋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A、“而”:但、却,表转折;B、“以”:因为,表原因;C、“所”: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D、“于”,前句“向、对”之意,表对象;后句作“在”之意,表处所。答案:D。3.(2008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因家庐江寻阳焉弘因阵乱突围而出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与贼战,斩首数百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访作长岐枨以距之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又破之,奔于临贺A项分别为“于是、

8、就”;均为“趁机”。B项为均为“跟、同”。介词。C项均为“来、用来”。连词。D项均为均为“到”。介词。此题所考四个词语均在18个必考虚词之列,难度适中。答案:A。20094.(2009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②祈祷非迪所宜,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