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课题

《乘法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课题

ID:39410106

大小:4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7-02

《乘法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课题_第1页
《乘法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课题_第2页
《乘法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课题_第3页
《乘法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课题_第4页
《乘法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课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乘法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课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乘法的初步认识撰写昌平城北中心小学刘艳惠评析昌平教师进修学校杜志红杨新荣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5~46页的内容。二、教材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本单元内容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真正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设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如:表内乘除法以及多位数乘除法,乘除法应用题奠定坚实的基础。与原有教材相比,教材对这个内容的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熟悉的游乐活动情境提供同

2、数相加的式题,使学生感知生活中存在“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为理解乘法的意义作准备。第二,通过学生用小棒摆图形的情境,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这体现了实验教材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动手实践中建构数学知识的编写特点。在目标定位上,实验教材强调在学生知识经验(加法意义)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乘法的意义。三、学情分析:为了解学生情况,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设计教学,一方面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我们采用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前期的学生调研。结果表明: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根据前测)学生在学习本课

3、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加法的意义”已经初步建立,学生(100%)能够运用加法的意义解决实际的问题。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根据访谈)虽然是第一次学习乘法,但学生对乘法这个词语并不陌生,他们都从家长那里听说过乘法,甚至大多数学生(92%)还会背几句乘法口诀。但对于为什么要学习乘法,乘法有什么含义,怎样用乘法表示等大多数学生(95%)并不了解。3.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困难(根据访谈)“乘法”文档大全实用标准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难点,难就难在乘法概念的抽象思维过程学生不易接受。这个概念虽然与加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乘法是几个相同加数

4、和的简便运算。但这个概念又明显不同于加法。学生从小接触比较多的就是加法,他们已经习惯用加法了。同时加法表示把两部分或几部分合并起来非常直观,容易理解。而乘法算式表示的含义则很抽象,学生看到的两个因数却能表示将几个甚至更多的部分合并起来,更多的部分学生看不到,摸不着,所以部分孩子往往将乘法与加法混淆。四、我的思考基于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考虑,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主要思考了以下三个问题:(一)如何选择学习材料?就本节课的内容而言,学习材料的选择有三种形式:第一,从动手操作切入,如摆小棒;第二,从直观表象切入,如矩阵

5、图等;第三,从加法算式切入。无论从哪一种方式切入教学,只要组织合理,引导得当,都能殊途同归,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意义。当然,在思维层次上,三种切入方式是有区别的,分别体现了动作、表象、符号与逻辑等不同的思维水平。显然,选择哪一种方式切入教学主要应依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认知水平而定。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我选择以学生身边的素材作为研究材料,从课桌椅、门窗、荣誉栏里精心布置的优秀作业、装饰所用的小花、红星到孩子们的双手、耳朵等等这些熟悉的事物,都成了孩子们丰富、现实的学习素材,贯穿课的始终。(二)如何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是乘法的生

6、长点,乘法的学习就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再现和再强化相同加数连加是十分必要的。首先,从寻找教室里的数学问题切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直观、具体的事物,列加法算进行计算。如,3个一堆摆放的磁珠,桌子上摆放的不同数量的3堆盆花……这些精心设计的素材对孩子的视觉的冲击,使孩子们对“相同加数”“不同加数”首先有了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对连加算式进行分类,把“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从多组加法算式中分离出来,使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相同加数的概念,掌握相同加数连加式题的特征。最后通过找相同加数、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帮助学生真正

7、理解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含义,为学习乘法做好准备。(三)如何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文档大全实用标准换言之,如何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体差异?乘法运算的意义(包括书写形式等)是一种数学规定,从学生的逻辑起点分析,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应该”是空白的。因此,乘法意义的揭示应采用有意义的接受方式,由教师直接告之。但分析学生的现实起点,每个班级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各种途径直观地认识了乘法,认识的程度、比例则体现出不同学生个体和不同班级群体的差异性。面对学生的现实起点以及学生个体、班级群体的差异性,教师需要思考,

8、如何把学生的认知经验和个性差异转化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中建构乘法的意义。.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基础出发,放手让学生结合身边具体的情境,主动地提出问题并用已有的方法解答问题。从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