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液分离技术5沉降分离

固液分离技术5沉降分离

ID:39418533

大小:9.08 MB

页数:43页

时间:2019-07-02

固液分离技术5沉降分离_第1页
固液分离技术5沉降分离_第2页
固液分离技术5沉降分离_第3页
固液分离技术5沉降分离_第4页
固液分离技术5沉降分离_第5页
资源描述:

《固液分离技术5沉降分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5.1沉降分离的理论5.1.1概述根据固体颗粒所受到力场的不同,沉降可以分为重力沉降和离心沉降。例:重力除尘过程中,气体从降尘室入口流向出口,气体中的粉尘颗粒随气体向出口流动,同时向下沉降。Chapter5沉降分离www.whut.edu.com固液分离中的,重力沉降是利用固体与液体的密度差,颗粒受自身重力作用沉降,使悬浮液分为澄清液和浓浆,最终达到固液分离目的。在沉降过程中,不仅较粗粒级容易沉降,而且微细物料可以通过凝聚或絮凝也能够达到较好的沉降效果。离心沉降是利用固液两相的密度差,将分散在悬浮液中的固相颗粒于离心力场中进行固液分离。www

2、.whut.edu.com如图所示,在浓密机中进行沉降浓缩时,整个作业空间可以分为五个区。A区为澄清区:得到的澄清液作为溢流产物从溢流堰排出;B区为自由沉降区:需要浓缩的悬浮液(给料)首先进入B区,固体颗粒依靠自重迅速沉降,进入压缩区D;压缩区D:在该区,悬浮液中的固体颗粒已经形成较紧密的絮团,沉降继续进行,但其速度已较缓慢;www.whut.edu.com5.1.2重力浓缩理论及浓密机的计算5.1.2.1重力浓缩过程E区为浓缩物区:设有旋转刮板(该区的一部分呈浅锥形表面),浓缩物中的水分在刮板的挤压作用下渗出,悬浮液浓度进一步提高,最终由浓

3、密机底口排出,成为浓密机的底流产品;自由沉降区B和压缩区D之间,有一个过渡区C,此区中,部分颗粒由于自重作用沉降,部分颗粒则受到密集颗粒的阻碍,呈现出干涉沉降的特征,故称为干涉沉降区。www.whut.edu.com5.1.2.2重力浓缩模型可以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两类。主要讨论静态模型。A科-克来文杰(coe-clevenger)稳态沉降模型(简称C-C模型)及C-C法1916年,科-克来文杰提出了浓密机稳态沉降模型,主要论点是:1)自由沉降区的浓度等于进入浓密机的悬浮液的初始浓度;即B区固体浓度等于进料悬浮液中固体的浓度。2)在自由沉降

4、区内颗粒呈群体以相同速度沉降,称之为区域沉降,以区别于两相流中的固体颗粒的自由沉降;3)区域沉降的特点是区内每一个截面均以同一速度下降,同一层的颗粒应当以同一速度下降,而且各层均相同;4)悬浮液在自由沉降区(B区)的沉降速度只是该区浓度的函数,而与颗粒大小、密度无关(一般可通过沉降试验获得)。www.whut.edu.com科-克来文杰通过推算,得出令称为浓密机的固体通量(单位面积上的固体质量流量),则有上式就称为科-克来文杰方程式,用于计算浓密机面积时称为C-C法。采用C-C法计算浓密机面积时,需要做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悬浮液的沉降试验,浓度范

5、围在浓密机的给料和底流浓度之间。该方程可以用于计算浓密机的面积,但一般结果偏小。www.whut.edu.comB凯奇(kynch)沉降模型及T-F法、奥特曼(oltmann)法①凯奇(kynch)沉降模型1951年凯奇引入了特征浓度(characteristicconcentration)的概念。在悬浮液中固体颗粒沉降过程中,一定发生浓度分层,下层的高浓度浆体必定向上层低浓度层进行扩散,其扩散速度为浓度的函数,每个浓度均有其相应的扩散速度,凯奇把这种浓度称为特征浓度。把特征浓度向上扩散的轨迹,即随时间的变化线称为特征浓度线。可用H=u(MS

6、X)t(式5-4)表示。www.whut.edu.com因为每个浓度均有其相应的扩散速度,所以每条特征浓度线都是直线。当初始料浆浓度较稀时,特征浓度线可以认为是类似oD的一条直线。因为扩散现象实际上自悬浮液开始沉降便已出现,所以每条特征浓度线均发出于沉降曲线的原点,即H=0处,且特征浓度线上的每一点的悬浮液浓度均相等。如图5-2。www.whut.edu.com由左图中可以看出,D点为自由沉降与干涉沉降的分界点,P点为干涉沉降与压缩区的分界点,U点以后为底流浓度。在沉降过程中,速度限制层首先在底部形成,再逐渐向上推移,因此速度限制层是向上扩散

7、的。所以悬浮液在沉降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向上的流速和一个向下的沉速,其相对速度为两者的代数和。www.whut.edu.com假设沉降筒的横截面积为A,悬浮液高度为H0,初始浓度为MS0,则筒中固体总质量为H0MS0A。在沉降中,速度限制层逐渐向上扩散,假设它一直扩散到沉降层界面,所需要的时间为tX,此时,通过该层的固体量应为MSX·(ux+vx)·tX·A,而该量应该等于筒中全部的固体量即:MSX·(ux+vx)·tX·A=H0MS0A由图5-2可知,向下的沉降速度为曲线的斜率,即vX=(HZ-HX)/tX向上的扩散速度为uX=HX/tX综合以

8、上公式可以得出MSX·HZ=MS0·H0凯奇第三定律www.whut.edu.com凯奇第三定律表明:1)在沉降筒的任何一个截面处,其浓度可由凯奇第三定律公式求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