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离骚》中的北方文化因素

论《离骚》中的北方文化因素

ID:39420840

大小:3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7-03

论《离骚》中的北方文化因素_第1页
论《离骚》中的北方文化因素_第2页
论《离骚》中的北方文化因素_第3页
论《离骚》中的北方文化因素_第4页
论《离骚》中的北方文化因素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离骚》中的北方文化因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离骚》中的北方文化因素-大学语文论文论《离骚》中的北方文化因素摘要:《离骚》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自传性质抒情长诗,这首诗歌既是南方楚地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北方文化孕育的结果。《离骚》所表现的忠君爱国思想、“美政”理想是中原儒家思想的体现,并且比兴手法和“诗言志”的创作动机也与《诗经》有明显的继承关系。总之,《离骚》中饱含着北方文化的基因。关键词:《离骚》屈原北方文化因素一、楚民族源于北方及屈原的身世(一)楚民族源于北方,与北方文化有渊源关系《史记·楚世家》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据聂石樵考证:楚国的远祖

2、是颛顼高阳氏的一支之代孙,开始名叫季连,姓芈,楚国就是他的后代。周文时,季连的后裔有个名叫熊绎的人,在周成王时,因为祖上有功,被封于楚,居丹阳,在今天湖北省秭归县境内,由此得知,楚国本姓芈,自鬻熊之后又姓熊。[1](P34)这说明:楚民族来自中原,楚国最早只是周王朝的封邑,是周朝统治者给北方人季连的后裔熊绎在楚(居湖北丹阳)的一块封地。可见,楚人不仅就是中原人,而且在开始之时就受周的统一管辖,与黄河流域的人民一样,接受同样的文化熏陶。只是由于楚国偏据南方,远离中原地区,因而受中原文化影响逐渐减弱,并在自己创业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楚文化。熊绎受封于丹阳后,他带领该

3、地人民艰苦创业,使当地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左传·昭公十二年》还较详细地记载了这一情况:“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水,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2](P1362)古时的荆山,就是今天湖北省西部保康县境内的荆山。可以看出,楚国在熊绎统治时期,生产力水很低,经济文化也非常落后。但通过楚民族人民的努力奋斗,到战国时期,楚国已成为能与中原诸国抗衡的强国。但是楚民族的文化仍然具有北方文化的基因。如屈原在《离骚》中就运用了“寅”这个夏历,游国恩则认为:“夏历的寅月,也就是夏历的正月”[3](P222)这些事实表明,楚民族本是北方民族的南迁之人

4、,尽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自己的楚文化,但在民族信仰、文化、风俗习惯方面仍然与北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屈原的身世经历与北方文化的密切联系从《离骚》的作者屈原的身世来看,屈原的祖先也来自北方,并且是深受北方文化熏陶的贵族。《离骚》开头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朱东润解释说:“‘高阳’,古代部族首领颛顼的称号,楚国君就是颛顼的后代。春秋时,颛顼的后代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以功而被封于屈,瑕的后代便以屈为氏,屈原就是屈氏这一支的;‘苗裔’,这里是远末子孙的意思。”[4](P234)可见,屈原是具有中国北方人血统的楚国贵族。在楚国公族中,屈氏受封

5、最早,族人最盛,绵世最久。从春秋到战国,屈氏的子孙或为将,或为相,或为官,或为吏,都是显要人物。当时,北方文献也大量流入南方,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周景王的长庶子王子朝与敬王争夺王位的继承权,最后失败,便与楚国的旧宗族携带周朝典籍而奔楚之事: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2](P1475)又如《国语·楚语上》楚庄王派士亹教太子书,士亹向申叔时请教该教太子读什么书时云:申叔时曰:“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

6、之处,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会合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5](P485)这里所提到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等书籍,都是周王朝的典籍,在楚国均为太子的教材,屈原身为楚国贵族,颛顼的后裔,博闻强识,是不可能不学习这些北方典籍的。因此,从屈原的身世经历及当时的地位来看,《离骚》渗透北方文化的因素是必然的结果。二、《离骚》对《诗经》的继承《离骚》对《诗经》具有的明显继承关系,刘安最初在《离骚传》中指出:“国风好而不淫,小雅怨

7、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在这里,刘安虽然没有明确指出《离骚》对《诗经》的继承,但却非常肯定《离骚》具有《诗经》中“好而不淫,怨诽而不乱”的两个特点,《诗经》作品出现在春秋中叶以前的北方,《离骚》写于战国后期的南方,因此,《离骚》显然是屈原继承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原文化所结出的硕果。我们从《离骚》的表现手法及其创作动机两个方面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一)《离骚》的比兴手法什么是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过:“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6]。“比”即是比喻,运用这种手法来表达某种抽象的事物,使人们易于明白。兴也即起兴和寄

8、托,指先引说一种事物,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