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合适的解读方法

选择合适的解读方法

ID:39514168

大小:3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04

选择合适的解读方法_第1页
选择合适的解读方法_第2页
选择合适的解读方法_第3页
资源描述:

《选择合适的解读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选择合适的解读方法高万同   语文学习主体关注的焦点不在于弄懂课文直接传输的内容,而在于怎样才能正确、快速地接受课文传输的信息,怎样学会像作者那样搜集、整理、加工各种社会信息,形成自己的思想感情,又怎样准确、简洁、生动地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会学生采用合适的解读途径和处理加工方法,准确高效地提取或开发利用文本的信息价值,应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为此,提请注意以下几点:  一、“常态阅读”与“特殊阅读”兼顾  文本类型是多种多样的,阅读文本的人更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人按照各自不同的需求,阅读不同的文本,会选择不同的路径和方法。然而,各类文本,又都有与其相应、行之有效的“常态”

2、阅读途径和加工策略,这是人们通过长期的阅读实践总结出来的共同经验或基本规律。比如:一般说来,记叙文注重缘由、过程和结果;议论文注重论点、论据和论证的严密统一;说明文比较讲究条理明晰,事物时空顺序、事理逻辑关系等;实用文的开头、正文、结尾等有一定的格式。文体的结构形式特征,势必决定人们采用与之相应的解读思路和策略。当卞许多语文教师过于关注自己的“预设”,为了使自己的“预设”美妙新颖、具有轰动效应,费尽心机,想出种种“引入情境”“切入课文”的高招或绝招:或提出一个匪夷所思的疑问;或吟诵两句寓意深远的名言;或映出一幅节录课文精彩片段的幻灯投影;或播放一段不同凡响、美轮美奂的音乐、录像

3、,再配以一段教师精心撰写的“导语”……然而对教师的“巧妙预设”,学生往往并不“领情”,更不能“配合默契”。相反,常常会满脸木然,呈现出一副莫名其妙的神态。奇招、绝招虽好,不要忘了,学生需要掌握的,是一般“常人”的“常态阅读”方法,我们应向他们提供“常态阅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任何时候都不能不顾常态,违背基本规律。比如许多老师教《二泉映月》时,都要播放这首二胡名曲,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有的老师,撇开文本,花费大量时间,让学生通过“听乐曲展开想象”,来“深刻理解课文”,这就值得商榷了。“音乐”和“语言”同是表达心声的,当然有联系,但培养“乐感”与培养“语感”,毕竟是两项不同的教学

4、任务,需凭借不同的外部形式,遵循不同的心理规律,我们不能喧宾夺主、丢失本位。  二、“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结合  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按照课文表述顺序,逐句逐段依次读讲。先解释词语,再归纳段意,最后总结中心思想。这是“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式,即“材料驱动”的方式,是按照“语素——词——句子——意义”的轨迹。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进行的语义整合的方式。受文本层级结构制约,阅读过程逐层累积推进,自然呈组织化、层次化倾向,操作起来倒也有条有理,省心省力。然而,长期使用这种刻板枯燥的分割加工模式,把活的、有血有肉的完整课文,肢解成死的散乱碎块,向学生分批“零售”,切断了字、词、句

5、、篇的内在联系,把学生系统连贯的阅读活动,分割成在老师的指令下牵动的一个个孤立的“动作”,打破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其低效无趣已成共识。  其实,从接触文题到浏览全文,读者可以直接在任何水平上提取并平行加工各类信息。聪明的读者,完全可以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文本材料进行大胆的预测,然后按照既定的心理指向,进入阅读,加以验证。这是一种突出阅读主体能动性的“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即“概念驱动”的方式。它是遵循“语用——语境——选择定向——意义”的线路,从整体到部分、以大观小进行整体把握的方式。进行“自上而下”的阅读理解,首先要明白文本提供的是怎样的言语事实,所涉及的时空范围、

6、环境背景,然后再据此确定阅读指向和策略。语境及话题因素对意义的理解具有很强的导向性、预测性和选择性。运用这种阅读理解方式的心理基础是相似联想:根据话语出现的外部语境条件,启动大脑中相应的背景知识,对话语进行有选择性的定向处理,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它类似于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学习策略,即利用相关的包摄性较广、比较稳定的引导性材料,形成“上位观念”,作为“组织者”,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心向”,在“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以利开展“下位学习”。  “自上而下”的阅读加工,需要读者具有敏锐的预测能力。比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一看课题便知道这是一篇描写母子亲情

7、的文章,所涉及的中心事件是“抱母亲”。再稍一浏览,便可进而发现,作者正是借助一抱之间的轻、重感受,来抒发对母亲的歉疚和崇敬之情的:  “我……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护士也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母亲的体重是那样“轻”,承受的生活担子却是那样“重”;母亲的为人被别人看得那样“重”,可母亲对自己却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