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同义词及其辨析

文言文中的同义词及其辨析

ID:39515661

大小:423.70 KB

页数:47页

时间:2019-07-04

文言文中的同义词及其辨析_第1页
文言文中的同义词及其辨析_第2页
文言文中的同义词及其辨析_第3页
文言文中的同义词及其辨析_第4页
文言文中的同义词及其辨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中的同义词及其辨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言文中的同义词及其辨析辨析同义词的意义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叫作同义词。在同一历史时期,一种语言中意义完全相同的词是极少的,绝大多数的同义词在理性意义、感情色彩、语法功能、使用地域等方面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辨析同义词的差异,可以使我们准确地把握词义,从而透彻地读懂古代作品。一、同义词的形成一种语言,在它的原始期,同义词是比较少的,因为那时人们的社会分工比较粗疏,思辨能力比较低下,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比较肤浅,词汇总量也比较少。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的社会分工渐趋精密,思辨能力不断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入,语言的使用群体不断增加,使用地域不断扩大,词汇总量也不

2、断增加,同义词也随着丰富起来。同义词产生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四条:(一)新词产生形成的同义词同一个概念,古代用一个词来表示,后代改变了说法,产生了一个新词,这就形成了古今同义词。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对汉代人来说,先秦是古,汉是今;对唐代人来说,汉是古,唐是今。如“坚硬”这个概念,上古用“坚”和“刚”来表示如《庄子·天下》:“坚则毁矣,锐则挫矣。”《诗经·大雅·丞民》:“柔则茹之,刚则吐之。”大约汉魏间出现新词“硬”如皮日休《龟赋》:“硬骨残形知几秋。”这样,旧词“坚”、“刚”和新词“硬”便构成了一组同义词。又如“吃东西”这个概念,上古用“食”来表示《孟子·梁惠王上

3、》:“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汉魏间出现新词“吃”,《世说新语·任诞》:“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这样,旧词“食”与新词“吃”便构成了一组同义词。再如“害怕”的概念,上古用“畏”、“惧”表示唐代以后又可用“怕”来表示(“怕”本义为淡泊,表害怕是假借用法)。再如“眼泪”的概念,先秦用“涕”表示,汉代后又可用“泪”来表示。(二)词义演变形成的同义词词义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有的同义词在同一历史时期本义就是相同的也有的同义词在同一历史时期本义并不相同,词义引申之后,甲词本义与乙词引申义或两词的引申义才变得相同了1、同一时期内本义相同的同义词在同一时期,特别是在先秦时

4、期,汉语就存在着一些同义词。当然,这些同义词是汉语在上百万年的使用中累积起来的,只不过汉字在夏商周三代才成熟起来,那时的人们给已有的同义词分别确定一种写法,后世就只能把这些同义词看成是共时的了。“树”和“艺”上古就同义,本义都是种植。《说文》:“树,生植之总名也”,“艺,种也”。《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诗经·唐风·鸨羽》:“不能艺黍稷。”“树”、“艺”可以连用,《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后”和“君”,在上古本义同为君主。《说文》:“后,继体君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夏后”即夏代的君主。《尚

5、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劝”和“勉”,在上古本义同为鼓励、勉励。《说文》:“劝,勉也。”《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国语·越语上》:“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2、甲词引申义与乙词本义相同的同义词一组词,原本并不同义,经过引申之后,其中一个词的引申义变得与另一个词的本义相同了。“履”和“屦”,在战国以前并不同义,“履”是动词,本义是踏、踩;“屦”是名词,本义是鞋。在同一上下文里,二者的差别是明显的如《诗经·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韩非子·说林上》:“夫冠虽贱,头必戴之;屦虽贵,足必

6、履之。”战国以后,“履”有了鞋的意义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于是二者在鞋的意义上构成了同义词。“狱”和“囹圄”,战国以前,“狱”是官司、案件,“囹圄”是监狱。如《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说的就是按实情决断官司。《礼记·月令》:“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战国以后,“狱”有了监狱的意思,与“囹圄”成了同义词。《史记·李斯列传》中既有“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的话,又有“李斯乃从狱中上书”的话,“囹圄”与“狱”指的是一回事儿。“回”与“返”,在上古,“回”表示旋转《说文》:“回,转也。”“返”表示返回,《

7、说文》:“返,还也。”如《荀子·致士》:“水深而回。”《韩非子·喻老》:“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大约在隋唐时代,“回”有了返回的意思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于是“回”和“返”便构成了同义词。3、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一组词,本义并不相同,各方都经过引申之后,它们的引申义变得相同了。如“书”和“信”“书”的本义是写、记录,《说文》:“书,箸也。”“信”的本义是诚实,《说文》:“信,诚也。”二者本不同义。书和信如《公羊传·僖公十六年》:“朔有事则书,晦虽有事不书。”《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书”由书写、记录引申为文字,又由文字引申

8、为书信,如《韩非子·外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