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徐迟-黄山记

必修3:徐迟-黄山记

ID:39557763

大小:10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06

必修3:徐迟-黄山记_第1页
必修3:徐迟-黄山记_第2页
必修3:徐迟-黄山记_第3页
必修3:徐迟-黄山记_第4页
必修3:徐迟-黄山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必修3:徐迟-黄山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黄山记高一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1.了解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2.品味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3.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崐义的热爱、赞颂之情。教学重难点:1.了解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2.品味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一、导入新课:导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圣人如是说。一山一水构成了大自然,寻是一种淳朴,一种本性的回归。久居闹市的你,徜徉田野的你,漫步海滩的你是否对自然都有一种不变的追求?就让我们在一篇篇自然风物游记中一起云感情自然、欣赏自然吧!二、视频展示: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在屏幕上显示黄山风

2、景镜头,引发学生兴趣。用诗句激发学生情感,导入课文。多媒体出示黄山风景图片,教师讲解有关黄山的情况:黄山是我国东南的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境内,景色瑰丽奇伟,有名可数的有七十二峰,最具特色的景物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号称“黄山四绝”。因此有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三、授课⒈教师明确自读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整体理解课文。(1)学生整理本课生字词。(2)文章自成四部分,让学生通读全文,总结出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各部分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概括表达能力。学生第一次可能概括得不够准确,第二次能概括得较准

3、确但语言可能不简练,第三次能够达到语言简练。第一部分:总写黄山的天造胜境。第二部分:回顾古人登黄山的历史。第三部分:写作者一行人登山的经过和感受。第四部分:写黄山的奇幻景色。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各部分内容,并将其连缀成一首诗。把段意变成诗句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诗句当中进一步体会黄山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锤炼语言的能力。①黄山胜景天造就②千古黄山几人登③今登天都寻常事④天下奇景数黄山⒉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教师明确鉴赏目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协作学习,互相交流、补充,完善学习结果。(1)分析第一部分:①这一部分作者写了黄山的哪些景物?找出描写这些

4、景物的词语,它们体现出了黄山景物的什么特点?②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布置黄山?③作者写大自然创造了黄山,体现了他对大自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答案:①作者写了黄山的群峰、云雾、奇松、飞禽走兽、植物和摄身光。描写景物的词语有: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前拥后簇、高矮参差、高风峻谷、鼎足而立、扑朔迷离、绮丽多彩、天下罕见、稀世、神奇、极罕见等,这些词体现了黄山“险”和“奇”的特点。②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大自然人格化。③作者赞美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2)分析第二部分①从古至今有哪些人曾攀登过黄山?②作者写古人登黄山的历史有何作用?学生回答,共同完

5、成答案:①黄帝曾登光明顶,李白、吴翰林登莲花峰,元明清许多旅行家曾登,但多数没有登上去。②衬托黄山的险峻的绝景。(3)分析第三部分,并按表达方式的不同给这一部分分层:第一层(1~6)写作者一行人登山经过。(叙述)第二层(7~8)写作者登山的感受。(抒情)①将作者一行人的登山经过和古人作比较,看看情况有什么不同,并找出情况不同的原因。(可从课文当中划出一些描写古今登山情况的句子来进行比较)答案:和古人相比,作者一行人很容易就登上了黄山,这是因为现在的黄山已经被黄山的探索者和开发者所征服。②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抒情的内容,总结作者所抒之情。答案:作者借景抒情,讴歌新时

6、代和劳动人民征服黄山、开发黄山、利用黄山、建设黄山的壮举。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4)重点赏析第四部分,朗读,共同欣赏对第四部分的黄山奇景的描写。问题:找出文章中描写“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的语句?仔细品味这些语言,运用了什么修辞?欣赏文章语言,注意找出其中所用的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交流各自欣赏的片断(学生个体不同,各自欣赏情况不同),并讲述欣赏的体会。语段赏析:它们的根深入岩缝,和花岗岩一般颜色,一般坚贞。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玉立。沿着岩壁折

7、缝,一个个地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松树矫健遒劲、多姿多彩的特点,表达了对这松树奇异景致的喜爱之情。相关链接: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08年高考题《阳关古道苍凉美》)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

8、含意: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运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