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读书笔记——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ID:39563510

大小:24.6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7-06

读书笔记——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_第1页
读书笔记——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_第2页
读书笔记——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_第3页
读书笔记——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_第4页
读书笔记——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_第5页
资源描述:

《读书笔记——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读书笔记——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2015年3月对当前中国经济崛起的解释,经济学界众说纷纭,甚至出现两极化的分歧——有的认为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改革;有的认为存在“结构性缺陷”,中国经济正在崩溃,即将成为一个新的危机发源地。对此,吴晓波先生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从中国历史的基本面入手,给出了另外一种说法。在该书中,吴晓波先生创造性地利用四大利益集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级——无产阶级)博弈法和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控制模式——社会精英控制模式——宏观经济制度模式)两个研究工具,以经济制度的变革为核心,从遥远的公元前7世纪

2、止于当下的2013年,沿着历史的脉络,对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做了一次跨时空的论述和分析,并据此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和结论。首先,作者论述了中国完成大一统之前的两次重要变法。一是公元前7世纪的“管仲变法”。管仲重视商业,采取“放活微观、管制宏观”改革思路: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首创国家“盐铁专营”。作者认为:管仲是一位尊重市场规律的国家干预主义者,并将其视为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二是公元前47世纪的“商鞅变法”。商鞅在土地私有化,郡县制、户籍制、军爵制上进行大胆创新,很快使秦国变得强大起来。商鞅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上采取郡县制度,在社会精英控制模式上采取军爵制,在全民思想控制模式上采取“

3、不许思想”的愚民政策,在宏观经济制度模式上采取“命令型的计划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基人。作者认为:管仲变法和商鞅变法分别提供了两个颇为极致的治理模型,如左右极般地站在后世历次变革的两端。第二,作者论述了汉代的“汉武帝变法”和“王莽变法”。汉武帝变法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上采取“推恩令”,在社会精英控制和全民思想控制模式上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宏观经济制度模式上由桑弘羊作操盘手,推出了一系列强硬的国营化经济政策:在产业改革中采取铸钱、盐铁与酿酒专营,在流通改革中采取均衡与平准,在税收改革中采取告缗令与算缗令。通过改革一举把帝国拉回高度专制集权的轨道,是大一统制度的集大成者。王莽变

4、法是一位儒生皇帝对汉武帝的极端化模拟,是历史上第一次、也是非常短暂的古典社会主义试验,最终以失败告终,本人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第三,作者论述了中华文明史上最繁荣鼎盛的两个朝代——唐朝和宋朝的政治经济变革。唐初对工商业采取宽松政策,把一切山泽税、盐税统统废罢,之前由国家专营的盐、铁、酒等产业全数放归民众自主经营,税收取五十分之一。唐朝实行六部制,大大精简了官员数量。推行科举制,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精英模式,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前所未有的轻税简政促进了工商业和地方经济的繁荣。但“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也做大了地方藩镇势力。7安史之乱后,为解决中央财政紧张局面,又实行“刘晏变法”,恢

5、复盐、铁、酒等国有专营政策,导致中央乃至地方财政对资源管制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终而造成对民间资本的压抑和剥夺。宋太祖采取“杯酒释兵权”果断削夺了地方藩镇势力,化解了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权威挑战。宋代实行严格的国有专营制度,凡是主要商品,几乎全在国营之列,政府允许民间经营的商品只包括针线、服装、肉食和儿童玩具等。宋朝后期实行“王安石变法”,这次变法涉及政府机构、产业、财政、物价及流通的整体配套体制改革,颁布了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等多项法令,但新法实行后,宋朝宽松的经济环境不复存在,自由工商业遭到毁灭性打击。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历代治国者在经济集权政策上的一次大试验,也是最后一次建设性探险

6、。它的失败给后来的治国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自北宋以降,国内真正严肃的经济问题只剩下“稳定”二字。第四,作者对明清两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经济停滞进行了分析。明清以来治国者日渐奉行大陆孤立主义,采取稳定压倒一切,政治上愈来愈趋于保守,经济上愈来愈趋于官商专营,给外采取铁桶阵,闭关锁国;对内采取散沙术,男耕女织。使中国经济呈现“超稳定结构”和“高水平停滞”,国内社会进步全然丧失动力。而与此同时,西方受工业革命推动,正进入爆发性增长阶段,中西方的差距也在其间逐步拉大。第五,作者论述了晚清“洋务运动”和民国时期的经济变革。“洋务运动”时,7中国以“东亚病夫”的姿态被拽入全球化洪流,重新驶入积极变革的

7、轨道。在民间资本和人才的热烈参与下,洋务运动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就出现了造船业、采矿业、纺织业到航运业、保险业等许多“中国第一”的新兴企业,但官商之间的矛盾也逐渐突出,并出现了1884年轮船招商局的“国进民退”事件,造成民间资本对洋务派的失望。甲午战败后,维新派积极推动工商化运动,开始出现高级知识分子集体下海经商,经济发展势头较好。但1911年发生了铁路国有化的“国进民退”事件,使温和改革的时间窗口关闭,并最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