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8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ID:39588481

大小:41.0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7-06

8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_第1页
8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_第2页
8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_第3页
8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_第4页
8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_第5页
资源描述:

《8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8汉魏晋五言诗三首【背景材料】一、《古诗十九首》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晬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

2、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南朝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

3、为一个专题名称。“古诗”作品在梁代尚存59首(《诗品。古诗》),但今存仅30多首,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在梁、陈时,对“古诗”的作者和写作年代,已有异议。刘勰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即枚乘);其《孤竹》(指“冉冉孤生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说:“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指曹植、王粲)所制。”(《诗品》)大约由于“疑莫能明”,萧统《文选》把所选19首诗都归之无名氏,然而徐陵《玉台新咏》却又把其中的8首确定为枚乘《杂诗》。这样,在大体肯定“古诗”为汉代作品的同时,对于其中是否有西汉枚乘、东汉傅毅、汉末魏初曹植、王粲的作品,究竟是两汉产物或者

4、都是东汉作品等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如明人王世贞就猜测其中“杂有枚生或张衡、蔡邕作”(《艺苑卮言》)。现代学者大多摆脱了前人成见的纠缠,主要根据《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点,指出它们“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并论证它们应是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约公元2世纪的作品(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取得了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也,既获者贤已而遂往,羡慕者并驱而追之,悠悠皆是,孰能不然者乎?”(徐干《中论·谴交》)在这样的形势和风

5、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二、关于曹植曹植,字子建,从小就以才华为父亲曹操所赏识,并曾考虑过立他为太子。后来由于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使曹操改变了主意。曹操死后,曹

6、丕和曹睿对他百般迫害,他名为王侯,实则囚徒,终于在忧愤中死去。曹植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又深受曹操影响,所以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抱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他又深受时代风气的熏陶,养成了一种放纵不羁的性格,对世俗礼教采取蔑视的态度。这种拯世济物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贯彻在他一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并且成为他作品的基本精神。…………曹植的诗歌在艺术手法上也富于独特的创造性,历来为评论者所推崇。和曹操、曹丕一样,他的诗歌是脱胎于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等作品的。但他在接受这些作品的影,向时,有了更多的发展和创造。诗歌到曹植手里,已逐步趋向华美,注意辞藻、对仗和警句的安排……曹植的讲究艺术形式,注

7、意辞藻和对仗,并没有使他的作品流于矫饰和纤弱,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作品本身具有充实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讲究形式美,主要还是以学习民歌的技巧为基础的。他的“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杂诗六首》其一),“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赠徐干》)等著名警句都被安排在篇首,起着笼罩全诗,把全诗的气氛、情绪突出地概括起来的作用。这种方法显然从民歌的起兴句中得到启发,并加以变化而来。它既有起兴句子的气势,又和一般的起兴句子不同,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