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技能、品德的学习

知识、技能、品德的学习

ID:39597535

大小:427.00 KB

页数:49页

时间:2019-07-06

知识、技能、品德的学习_第1页
知识、技能、品德的学习_第2页
知识、技能、品德的学习_第3页
知识、技能、品德的学习_第4页
知识、技能、品德的学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知识、技能、品德的学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章知识、技能、品德的学习第一节知识的学习第二节技能的学习第三节品德的学习第一节知识的学习一、知识学习概述二、知识的获得三、知识的保持四、知识的应用第一节知识的学习一、知识学习概述(一)知识的含义与类型1、知识的含义狭义知识:储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如概念、公式、定理等。广义知识: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应,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2、知识的类型(1)依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可以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理性知识反映的

2、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2)依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安德森)陈述性知识: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事件、态度等,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是关于“怎么办”或“如何做”的知识。(二)知识学习的类型1、依据知识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复杂程度,可以分为:(1)符号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2)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特征。(3)命题学习: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二)依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以

3、分为:1、下位学习(也称类属学习):认知观念中原有的知识观念的概括水平高于新学习的知识,这种类属关系的学习即下位学习。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1)派生类属学习新学习的知识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一个特例,即新知识是由旧知识派生出来的,这样的学习称为派生类属学习。(2)相关类属学习新学习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都同属于一种概括程度更高的知识之中,新知识的学习,使旧知识得到扩充、深化、限定或精确化,新知识也获得理解,这样的学习称为相关类属学习。2、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例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

4、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上位学习遵循的是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中比较常见。3、并列结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新知识处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了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的认知结构。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新知识处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上位关系时,当认知结构已经形成几个概念,现在在原有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括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了上位学习。鱼带鱼鲨鱼黄花鱼三文鱼新知识原有的认知结构(旧知识)

5、草鱼鲤鱼金鱼鲫鱼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原有的认知结构(旧知识)下位学习(类属学习)鱼新知识派生类属学习其特征是,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新观念获得意义,但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不发生实质性变化。——(这是因为新观念完全可以从原有的观念中派生出来,新观念只对原有观念起支持或证实作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旧知识)等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新知识)相关类属学习其特征是,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新观念获得意义,原有观念被扩充、精确分化、修改或限制。——(这是因为新旧观念虽有类属关系,但新观念不能单纯从原有观念中派生出来)。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新知识)下位学习

6、派生类属学习高(旧知识)三角形的高四边形的高圆锥体的高(新知识)相关类属学习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上位学习上位学习(三)知识学习的过程(三个阶段)1、知识获得:知识同化。2、知识保持3、知识提取(应用)(四)知识学习的作用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基础。具体说,知识学习有三方面的功能:1.知识学习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知识学习是学生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学生创造性产生的必要条件。二、知识的获得(一)知识直观1、知识直观的类型(1)实物直观:直接感知实际事物。优点:真实、确定。不足: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难以突出本质要素。(2)模

7、象直观:直接感知事物的模象。优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观范围大;可以有效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不足:模象和原有事物有一定距离。(3)言语直观:借助于言语的描述对事物进行间接的感知和理解。优点: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不足: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词与形象的配合。(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二)知识的概括1、知识概括的类型(1)感性概括:是在直观基础上的一种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