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禅文化与领导艺术

佛禅文化与领导艺术

ID:39607020

大小:420.0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9-07-07

佛禅文化与领导艺术_第1页
佛禅文化与领导艺术_第2页
佛禅文化与领导艺术_第3页
佛禅文化与领导艺术_第4页
佛禅文化与领导艺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佛禅文化与领导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张应杭东方管理智慧”专题讲座之——如何提升领导力——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张应杭浙江大学法学院/管理学院教授兼:美国南哥伦比亚大学MBA课程讲座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管理学院MBA兼职导师Email:zhangyhhz@zju.edu.cn如何提升领导力: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一、领导文化与中国特色的领导智慧1、领导力理论中的“中国智慧热”如果把管理学的理论作一区分,那么,与西方重“术”不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属于“道”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对现代领导水平之提升的绩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却成为西方社会的热门话题(CynthiaMontgomery,2004)。如何提升

2、领导力: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3、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儒道佛三教合一形成于3000年前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博大,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百家争鸣”一说。我们主要讨论儒道佛的思想。事实上,今天西方管理学界最关注的除了兵家的谋略思想外,也正是儒(新儒家)、道(新道家)佛(中国禅)的智慧。如何提升领导力: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儒家强调道德的力量:“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道家强调自然的力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的思想。佛家强调觉悟的力量:佛教的“佛”就是觉悟者的意思,它从本质上可以归

3、结为一种由觉而悟,从而拥有信仰的过程。分论之一:儒家文化与 现代领导艺术中三大德治原则儒家文化与三大德治原则一、儒家发展历程1.孔孟之道的发展史其创始人是孔子;集大成者为孟子。诞生于春秋战国,发展至汉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下成为主导文化。勃兴于唐宋:唐太宗“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曾经带来盛唐气象。儒家的三大德治原则衰弱于明清:“五四”对孔孟之道的全盘否定。复兴于现代:西方新儒学的兴起和当今中国的儒学热。2.儒家思想的现代性孔子“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的主张与共产党“德法并举”的现代管理理念。儒家文化与三大德治原则二、儒家德治的三大智慧原则1.德性立身的安身之道孔子

4、有“三达德”之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孟子有仁、义、礼、智“四端”说。董子则有“五常”说:仁、义、礼、智、信。这是儒家关于德性的总原则。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2.以和为贵的待人之道“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孔子对“和”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是“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二是“君子和而不流。”(《中庸》)这是儒家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德性原则。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3.中庸为美的处事之道庸者,以中为用;所以,孔子讲“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

5、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子路》)“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这是儒家关于做事方面的德性原则。分论之二:道家文化与领导艺术中的三大自然法则道家文化与 现代管理中的三大原则一、道家发展史的简要考察1.道家之学的产生创始人是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提“道法自然”(25章)的思想。集大成者庄子则提出“不刻意”的命题来阐发之。(《庄子·刻意篇》)2.道家的衰落与复兴道家在几经曲折之后具有复兴的趋势。林语堂把道家的智慧称为“自然”的智慧。“新道家”在美国及欧洲的兴起。道家文化与 现代管理中的三大原则二、道家的三大管理智慧原则1.天道自

6、然与自然而然的原则天道自然,管理亦然:“道法自然”(25章)“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抱朴子·内篇》)李约瑟认为道家智慧的实质是禁止反自然的行为(1963)。道家文化与 现代管理中的智慧力以张绪通博士(《道学的管理要旨》,1992)为代表的新道家在美国的影响日渐增大。[The great TaoUniversity]美国的里根总统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经大力推崇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60章)的思想,一时传为美谈。道家文化与 现代管理中的智慧力2、阴阳统一与相辅相生的原则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人生亦应如此:“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7、”(《老子》22章)(苏轼加“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二句。)道家文化与 现代管理中的智慧力即太极思维原则(西方人亦称“太极管理”模式)道家文化与 现代管理中的智慧力3、虚静之道与谨守柔弱的原则自然是虚静的:“致虚极,守静笃。”(《老子》16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16章)“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庄子·刻意篇》)道家文化与 现代管理中的智慧力“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78章)“上善若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