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内经》从肺论治临证发微四则

医学论文-《内经》从肺论治临证发微四则

ID:39638012

大小:15.0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08

医学论文-《内经》从肺论治临证发微四则_第1页
医学论文-《内经》从肺论治临证发微四则_第2页
医学论文-《内经》从肺论治临证发微四则_第3页
医学论文-《内经》从肺论治临证发微四则_第4页
医学论文-《内经》从肺论治临证发微四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医学论文-《内经》从肺论治临证发微四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医学论文-《内经》从肺论治临证发微四则【摘要】 结合《内经》经文,探讨中医临证治则。1、开鬼门,洁净府。是指发汗,利小便,但发汗之中还寓有宣通肺气之意,利小便之中还寓有温通气化之意。2、气虚者,肺虚也。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虚除其本身的功能低下,更可见全身性的气虚证,故治病时,亦须重肺气之宣降条达。3、肺阳虚。肺之阳气宣降通调是水液代谢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张仲景选甘草干姜汤以治“肺中冷”肺阳虚之肺痿证。4、寒湿与咳嗽。肺之咳嗽因于寒湿之邪尤为多见,张仲景治疗咳嗽痰饮以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等,方中不乏麻黄、桂枝、干姜、细辛等辛温之品,充分体现了治外感寒湿咳嗽“当以温药和之”

2、之要旨。【关键词】 《内经》理论探讨临证发微   《黄帝内经》既是一部理论专著,又是一本“治病的法书”。读懂、读通、读精《内经》是学习与研究中医的必由之路,但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使之成为中医临证治病的准绳,将其理论发扬光大,永葆生机与活力。   开鬼门,洁净府   语出《素问·汤液醪醴论》。文中论及水肿病之治则为“平治于权衡”,言治疗时当权衡轻重缓急、调整五脏阴阳,使水道通调,水去病除。何以才能祛除体内多余积水呢?又由此而提出了“开鬼门,洁净府”之治法。   通常人们都以“开鬼门”为发汗,以“洁净府”为利小便,其意图在于开通水液排泄的两条途径,从而使多余之水上从汗透、自皮毛

3、外解,下从尿出、自膀胱而解。但是,若对“开鬼门,洁净府”的理解仅限于此,就未免狭隘了些。因肺主宣降而为水之上源,故发汗之中还寓有宣通肺气之意,以解肺气壅滞,如水肿病初起以越婢汤,方中麻黄不与桂枝配伍则重在宣肺,另有石膏以清肺热,生姜以解表,其治虽未发汗,却有宣肺利水之功。又因膀胱为津液之府,与肾相表里,二者气化司管水液之排泄,故利小便之中还寓有温通气化之意,如五苓散利水之中用桂枝即为此意,桂枝虽不利尿,却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通阳化气,用于阳气不行而致水肿。   总之,水肿病机乃五脏阳气阻遏所为,故治疗也当着眼于阳气,上则宣通阳气,下则温通阳气,阳气一振,运化有权,则水肿得消。   江

4、西中医学院杨扶国教授曾治疗一肾炎水肿患者。该6岁男性患儿于1966年7月突然面颊肿大,迅即肿及全身,经医院诊为肾炎,治疗4月有余,病情时重时轻,未见好转。1967年3月间向杨教授求治,诊患儿仍水肿,时有气喘口渴,腹胀食差,小便量极少而色黄,治以宣肺利水、理脾利湿:桔梗4.5g,杏仁、苡仁、猪苓、泽泻、大腹皮各6g,陈皮、木通、五加皮各3g,茯苓9g,葱白一小撮。服6剂小便增,身肿减轻。服至20剂,肿消如常。3个月后,患儿因偷吃食盐,肿又复发,仍按原方服10余剂,肿消,小便检查正常,后成为一健康年轻人。   后来,杨教授多次谈到,该病用方并无惊人之处,不过五苓散与五皮饮加减而已,之

5、所以奏效,功在桔梗、杏仁宣肺疏表、肃降肺气。上之肺气宣降则下焦也得通利,小便畅行而浮肿消失,此即《内经》“开鬼门,洁净府”之理论与古人提壶揭盖、宣上利下治法之验证。   气虚者,肺虚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肺者,气之本也。”故肺之常为人身气之根本,肺之病也不离乎人身气之变化,《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诸气郁,皆属于肺”即此意。   肺主一身之气,故肺气虚所带来的恶果并非仅限于肺的功能低下,而可见全身性的气虚证,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中云:“气虚者,肺虚也。”《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亦云:“气病,是肺虚所为。”   气失推动,则病变丛生,自《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对此论

6、述颇多。《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云:“其肺气虚,谓之不足,则短乏少气”,言气虚则神失所养;《幼幼集成·卷二》云:“肺气不足,则皮薄怯寒”,言气虚则身不得温;《成方切用·卷七》云:“肺主气……虚故脉绝气短也”,言气虚则无力鼓脉;《医经秘旨·卷上》云:“肺虚不能卫血,血溢妄行,随气出于鼻为衄”,言气虚则血失于摄;《丹台玉案·卷四》云:“肺失统气之权,不能固表,故毫毛疏豁,汗流不禁”,言气虚则汗不得固;《理虚元鉴·卷上》云:“肺主皮毛,外行卫气,气薄而无以卫外,则六气所感,怯弱难御,动辄受损”,言气虚则卫虚于外;《重订通俗伤寒论·卷九》云:“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致水溢外膜而成肿",言

7、气虚而水不能布;《医醇义·卷四》云:“肺伤而元气薄弱而不能下行,故足膝无力而不能任地也,是肺痿即气痿也”,言气虚而生痿证。   鉴于肺气虚而引发脏腑乃至全身上下多种病变,清·吴仪洛《成方切用》提出“肺主气,肺气旺则四脏气旺”的观点,以强调肺主气对于人身的重要性。考其理论基础之源,实与《素问·经脉别论》之“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的精神相吻合。推而论之,肺气充足则布化精气,四脏安定,病安从来?肺气虚弱则精气不布,四脏皆危,自然也就病变百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