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社会化

荀子的社会化

ID:39643638

大小:3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08

荀子的社会化_第1页
荀子的社会化_第2页
荀子的社会化_第3页
资源描述:

《荀子的社会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荀子的社会化思想(姓名:XX专业:社会工作班学号:2……..)荀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对我国儒家文化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贡献,荀子学识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大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总结,最终建立了自已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那么荀子的思想主要是哪些呢?荀子在他所说的“列星随旋,日月递,日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是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2、中可以看出他的自然观是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的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在荀子的《性恶》中“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耳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注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性,必生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景。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社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些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中体现出来人性

3、作为一个最本质的内容,荀子对它作出了另一番解释,提出人性本恶。在政治思想方面,他重视并重新解释了“礼”,“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变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分之欲,以养人之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论》),他强调礼的重要性,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要,主张发展经济和礼制法制相结合。但这些仅仅是荀子作为一名伟大的儒学大家的思想,那么荀子所认为一个人要经过哪些过程才能成为一个社会人呢?他的思想又是如何运用并帮助人的社会化,他所坚持的社会化思想和他的思想

4、存在的区别是什么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荀子的社会化思想。一、人性的“伪”和“节求”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仁义礼智等善的品德是后天人为造成的。荀子所谓的“性”,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没有经过任何人为的加工与社会的改造,所以荀子又称性是“本始材朴”。人性应不具有道德伦理的价值,性也就无所谓善与恶,在他看来,善恶的分判并不能从自然的角度来观察,而应从社会组织的观点来看待,只有相对于社会组织而言才有善恶的对立。对于荀子来说,“性”作为一种人的生物属性,它体现为人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趋利避害

5、等方面。这种人的本能行为本身无所谓善恶,但是如果放纵人们任其本性无节制地自由发展,则必然要导致社会的纷争与混乱,从而就要导向恶,这也就是说,如果顺任人的自然本性,必然会导致争夺悖乱不已,从而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的治理互不相容,这也是荀子断言人性恶的根本理由所在。荀子的欲望论的观点的提出也体现出了这一主题,他认为每个人都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欲望,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在于“节欲”,而在“节求”。荀子认为,人们既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就必须节“求”以保证群体生活的良好秩序。在荀子

6、看来,关于人性的“伪”和“节求”的具体方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礼义的学习荀子在他的一生中十分重视教育和学习,由于荀子认为人性本为恶,所以要想成为一个人们所尊敬的得到赞扬的君子,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他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便是《劝学》。一个人的学习是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指导的,荀子在书中说到:“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这句话告诉我们,老师对于学生的成才和帮助他们成为不再仅仅以自已的本性去处事的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存在教育和学习,人们才能注重礼义的学习

7、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而走向善。但是,老师在人性的“伪”和“节求”的过程中并不是唯一的,荀子认为与其同等重要或者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改变自已的决心和毅力,个人主观的学习与积累。在荀子看来,无论是君子还是圣人,都是经过“积善”而成。当人们意识到自已的这种仅仅依靠自已的本性行事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赞扬,他便有意识的去寻找改善这种状况的方法,一旦人有了这种想法,他便朝着社会人的方向前进了一步,而在这个时候,教育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人们通过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和自已的不断学习而逐渐明白对社会来说,哪些品德是好的,可以得到赞扬

8、的,人们就会向那些行为靠拢,从而实现人性的“伪”和“节求”。(二)环境的影响与习俗的熏陶荀子在《劝学》中说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他通过蓬与兰德例子告诉我们,人所处的环境与风俗对人性也有巨大的影响,从古至今,很多这样的例子都可以证明这一道理,例如孟母三迁的故事正是这一道理,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如果积极向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