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江名校”2015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安徽省“皖江名校”2015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ID:39675265

大小:838.3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7-09

安徽省“皖江名校”2015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安徽省“皖江名校”2015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安徽省“皖江名校”2015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安徽省“皖江名校”2015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安徽省“皖江名校”2015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皖江名校”2015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安徽省“皖江名校”2015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

2、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和而不同”的“和”与“同”究竟何所指,张岱年先生有一个简明的解释:“‘和’或谐和谓二个或二个以上之相异者之会聚而得其均衡。‘同’或同一谓相等或

3、全无区别。”可知“和”是指多样性,“同”是指单一性。“和而不同”是指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也就是在多样性的基础上达到统一。这是中国古人在反思宇宙、社会、人生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智慧。这种智慧,其哲学的基础乃是以阴阳为内涵的宇宙生成论。以阴阳为内涵的宇宙生成论,至迟在《周易》成书的时代就已经比较成熟了。如《周易》一书首乾次坤,乾为纯阳,坤为纯阴,后面六十二卦则阴阳杂陈。这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即乾坤二卦之“和”产生了后面的六十二卦。春秋时期比较盛行的天地生物的思想可能即源于此,后来的《易传》则正是沿着这个思路阐发《周易》的

4、。如《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这里的天地指乾坤,也即阴阳。这是把宇宙的本源归结为阴阳,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其生成都有赖于阴阳这个基础。又如《彖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也是强调天与地、乾与坤、阳与阴,二者结合形成万物。这是一种自然的宇宙生成论。这种生成论的核心理念是“独阴不生,孤阳不成”,在本源上具有多元的倾向。而此种本源意义上的多元性,正是“和而不同”之“和”的本质内涵,也恰是“和而不同”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当然,中国古代也有哲学家试图在阴阳之上

5、探寻一个更为究极的本源,如道、太极等。但这个究极的本源基本上都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即自然性和内在多元性。最著名的如老子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一”,人们往往等同于“道”,考虑到老子视“道”为“先天地生”,则这个“一”乃是要强调在天地之先还有一个内含天地(阴阳)的混沌的“一”。这个混沌的“一”又生出“二”,即阴阳,阴阳结合形成新的有别于混沌之“一”的新“一”即“三”,并由此生出万物,所以万物都是“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冲气”就是阴阳中和之气。可见,在老子这里,

6、虽然逻辑上追求一个更根本的起点,但这个起点具有内在的多元性,我们可以谓之“一本多元”。虽然“一本”,发挥作用的主要是“多元”。本源论上的多元性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而不同”的“和”指的就是这种多元性。以此类推宇宙存在,则举凡自然、社会、人生,乃至于人类文明存在的多元格局,都将因为它的形式的多样性而拥有了合理存在的基础。或者也可以说,多样性恰恰是宇宙存在合理性的根据,宇宙的发展正是仰赖于多样性的和谐共存;宇宙要发展,也必须以多样性的和谐共存为基础。(节选自杨庆中《“和而不同”如何可能?》,《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和

7、而不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和而不同”的“和”指多个相异者会聚而得其均衡,即多样性;“同”指相等或毫无区别,即单一性。这是张岱年的看法。B.“和而不同”是一种由中国古人总结出来的智慧。它指的是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换句话说,就是在多样性的基础上达到统一。C.“和而不同”的哲学基础是以阴阳为内涵的宇宙生成论,并且这种宇宙生成论在《周易》成书的时代甚至之前就已经非常成熟了。D.“和而不同”存在的基本前提是“独阴不生,孤阳不成”核心理念的多元性,且这种多元性也是“和而不同”之“和”的本质内涵。2

8、.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段先分别阐释“和而不同”的“和”与“同”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和而不同”的内涵,进而点明这种由中国古人总结出来的智慧的哲学基础。B.②段紧承①段,先揭示以阴阳为内涵的宇宙生成论的成熟年代,再以《周易》、《易传》为例说明这种宇宙生成论的发展、理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