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理解与设计

“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理解与设计

ID:39683235

大小:2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09

“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理解与设计_第1页
“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理解与设计_第2页
“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理解与设计_第3页
资源描述:

《“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理解与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理解与设计指误主讲人:孙向军[关键词]过程与方法,设计,理解认识[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7)12-0014-03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明确提出。按照新课程理念,“过程与方法”不仅是中学历史教与学双方的手段,更是教与学,特别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对这一目标的设置和理解认识,存在一些争议,目前,可能会影响和制约新课程若干新理念的贯彻与落实。近年来,笔者有机会参加了几次新课程下的中学教师说课、授课竞赛和观摩,并拜读了一些教师的新课程教学设计。在这些教学设计中,对“过

2、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和设计,角度各异、提法不一,存在诸多倾向。现将所听、所见几种理解设计问题筛选归类,扼要分析如下,供同仁思考。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这是在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与理解上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或倾向,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是课程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其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然而,在目前的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仍然存在着问题。即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行为主体与指向含混不清,或理解为纯粹的教师行为.或在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之间游移徘徊。表现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上,要么

3、设计成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要么理解为教师为主的师生结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等等。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个角度和表述的问题,其实质还是反映了教学理念问题。案例1: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高三旧课程的新设计)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问题教学法,辅之以多媒体课件,并注重学法的指导。”这个设计,显然纯属教师“教法”的设计,基本没考虑“明清时期外交关系”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设计安排,未考虑怎样让学生体验、感知、学习,更未考虑引导学生运用什么方法来学习、体验和感知。案例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本课以启发学生活动为主,辅之以讲授法。主要包括四个环节:①提供

4、历史资料、营造历史情境;②学生阅读、欣赏、理解;③学生活动、再现历史;④学生感悟、教师评价。各环节均以学主为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这个设计主要也是在考虑老师如“何教”,“启发为主,辅之以讲授法”,明确地设计了教师的“教法”;后面的“四个环节”,似乎设计出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思路,但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什么?看不出来。后的“均以学生为主”是“过程”的特点,还是什么?不明确。“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用什么内容?训练什么方法?培养哪类“历史思维”?都显得空泛,不得要领。二、以“能力”代替“方法”(或能力与方法混淆)能力与方法,是认知心理学中相关联的两个基本范畴。

5、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通常也叫智力。新课程下的历史学科的“能力”(合学科技能),如历史观察能力与历史想象能力、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批判推理与创新的思维能力、综合与应用能力等。方法,泛指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途径、程序等,在认知心理学上的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方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而采取的手段、途径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则、环节。狭义的方法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采

6、取的具体活动措施与策略。包括记忆、思维、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实验、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访问、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等。通过具体的方法,可以训练、培养、形成一定的能力。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关之处,但并非等同的,不能简单混为一体。案例1:七年级“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丝绸之路的教学(教的角度),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通过对丝绸之路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显然,这也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设计“过程与方法”,“三个

7、通过”“三个培养”,都是指的老师。假如“三个通过”是教与学的“过程”设计,那么“三个培养”(“培养”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应该表述为学生为主体的“学会”之类为好),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应是能力,当然最好能进一步明确是什么样的读图识图方法、怎样的具体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案例2:初中“大变革时代”的“过程与方法”设计为:“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及其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利用都江堰模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评价李冰、商鞅,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这个设计主要是要通过商鞅变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