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寿澄:以内丹术为功于天地

严寿澄:以内丹术为功于天地

ID:39706102

大小:78.01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7-09

严寿澄:以内丹术为功于天地_第1页
严寿澄:以内丹术为功于天地_第2页
严寿澄:以内丹术为功于天地_第3页
严寿澄:以内丹术为功于天地_第4页
严寿澄:以内丹术为功于天地_第5页
资源描述:

《严寿澄:以内丹术为功于天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标准文档严寿澂:以内丹术爲功于天地——儒宗王船山与道士闵一得2013-03-152013.3.14 儒家中国严寿澂作者简介:严寿澂,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现执教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兼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及美国克莱蒙研究生大学(ClaremontGraduateUniversity)宗教学院经典诠解研究所(InstituteforSignifyingScriptures)特约研究员。治学领域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与古典文学,旁涉政治思想及宗教学。近年撰有专著《百年中国学术表微:经学编》(即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刊

2、出;另有《子学编》、《史学编》、《文学编》三种,将陆续完成)、《诗道与文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近世中国学术思想抉隐》(上海人民出版社)、《近世中国学术通变论丛》(台湾国立编译馆),及期刊论文多篇。并计划撰写《船山新学案》。以内丹术爲功于天地——儒宗王船山与道士闵一得作者:严寿澂实用文案标准文档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时间:孔子2564年暨耶稣2013年3月3日   提要:儒家本以学做人爲教;学做人,必当治心。身心相连,心气相使,惟心气兼治,始能变化气质,堂堂做人。宋、明儒有取于内丹家调息之术者,以此。内丹家旨在性命双修,炼神还虚,即

3、悟元子刘一明所谓“修天赋之性,以化气质之性;修道气之命,以转天数之命”。若所欲化所欲转之性与命,不限于一己之小我,而推扩及于人间世,乃至全宇宙,即王船山所谓相天,闵一得所谓医世也。船山爲儒宗,一得乃道士,时间相距百余年,而皆主以内丹术爲功于天地,其所祈向所经验者,颇有类于基督教传统中之冥契主义(mysticism)。然二人虽同有冥契经验,其内容终究殊异。船山之终极关怀,不在一己之得救,而在人类全体之福祉,此其所以爲儒宗也。  关键词:内丹术王船山闵一得 相天 医世冥契主义    一、内丹术与治心     近世学界奇才刘鉴泉(咸炘),于民国丁卯

4、己巳间成〈三进〉一文,云:“汉以后儒者之学凡三变:汉唐儒者止于粗迹,至宋始知反本而兼取老庄、佛氏,至明更求静处之实得而通丹家、合三教,皆求之愈切,入之愈深,每变而益进者也。”“每变益进”的原因是:儒家教人爲学,本是“学爲人”,而“人之所以爲人者,心也”。汉唐儒者,“限儒学于小德细行、文章制度,甚且讳言静,讳言心”。然而须知,儒学“固不止五教八德”,其所谓仁,“固非仅爱人之行”,“一切问题之根”在于心性。宋儒有见于此,“故追求本原”。此爲儒学之一进。欲求本体而“惟恃万念百行之检束,则亦如医病者之不究病原,不培元气,而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不能致

5、”,于是学者不得不着重心性。此爲二进。本体虽或可乍见,然而所得终究不能持久,欲求持久,“必使挠乱之者皆不能挠乱”。此乃“治心者最要之问题,不能避免之问题”。人的行爲,固然是“本于心”,然而“本于知识者浅而力小,本于情意者深而力大”。情意则“与生理相关”,“身心相连,心气相使”。于是不得不兼取内丹家调息之术,心气兼治,以成变化气质之功。此爲三进。宋儒朱子、饶双峰(鲁),已从事丹家调息之功。至明儒,则王龙谿(畿)、唐荆川(顺之)、罗念庵(洪先)诸人,皆有得于丹道,“从此遂盛行会通三教之说。”[1]    王船山明亡后僻居穷山四十余年,不薙发,不易

6、服,明知恢复无望,仍坚守气节,志不少衰,以汉衣冠终其身,并世殆无第二人。其所以能如此,在于深信,人能以一己清醇的神气爲功于天地(即所谓相天)。此一信仰的预设是人的才性不灭,亦即一生的作爲,随魂气散归太虚而长留于天壤间;其所用功夫,则大有得于内丹家性命双修之术。[2]实用文案标准文档清中叶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闵一得(小艮)有“三尼医世”说(所谓三尼,乃指仲尼、牟尼、青尼,即孔子、释迦、老子),以爲天地间种种戾气皆可转移于人事,有道者则能以“三尼”相传的内修之法,消除戾气,转移天心,从而“医世”。[3]王、闵二人,一爲儒宗,一爲道士,殊途而同

7、归,从中可见儒、道之相通。相通的钤辖,正在于心气兼治的内丹之术。   日本学者三浦国雄以爲,中国文化的出发点,就大体而论,乃是人间乃至生物的基本欲望。以儒家爲例,其教义的底蕴爲亲子情爱,特别是子对亲的心意,即所谓孝,并将此自然实感扩充而及于天下的他者。道教则从生物的本能出发,以求生愿望爲根基,企求长寿乃至不死,于是出现了各种养生之方以及由此而生的神仙术。凡此种种方术,法国汉学家马伯乐(HenriMaspero)称之爲“生理的实践”。大要可分爲:食饵法的实践(服饵)、呼吸法的实践(服气、行气)、体操的实践(导引)、性的实践(房中)、炼金术的实践

8、(金丹)。五者相互关联,其操作不外乎气的集聚。[4]到了唐代,如刘鉴泉(咸炘)所谓,“道教诸名师,皆明药之非草,长生之非形躯,不言白日升天矣”。[5]于是服食外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