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高中总复习语文第3篇

走向高考高中总复习语文第3篇

ID:39716865

大小:349.50 KB

页数:90页

时间:2019-07-10

走向高考高中总复习语文第3篇_第1页
走向高考高中总复习语文第3篇_第2页
走向高考高中总复习语文第3篇_第3页
走向高考高中总复习语文第3篇_第4页
走向高考高中总复习语文第3篇_第5页
资源描述:

《走向高考高中总复习语文第3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2009·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月杜 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答案】(1)主要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2)“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义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解析】第(1)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第(2)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①作答。2.(2009·重庆)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

3、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借代,反问“粉黛”借指歌妓,“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反问。“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妓”,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

4、代指漂亮女子,其它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胡琴、羌笛”,诗句中常代音乐。(2)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解析】第一问:“黄花”指菊花,“红叶”是树叶经秋霜染成,再看有“嫩、新”的暗示,所以应该是写的初秋景象。第二问:“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写出了江山依旧,人事不存,黄花、红叶无人赏的冷清寂寞。既然是重访,对比以前灯红酒绿、游人如织的秦淮河,歌唱者自然会心生昔盛今衰的感慨。3.(2009·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

5、问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 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

6、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解析】(1)注释:①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是形容河之长,为虚指。②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是形容山之高,并非实指。③摩天:形容山高,可以碰到天。④遗民:指沦陷在金国统治下的宋朝百姓。⑤胡尘: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胡,是古代汉族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⑥王师:指南宋的军队。(2)译文:浩浩荡荡的黄河水,直流而下流入大海。连绵起伏的西岳华山,挺立在西北高耸入云。沦落在金军统治下的老百姓流尽了悲苦的眼泪,他们向着南边期盼着南宋的军队能北上抗敌,可是盼呀

7、盼,又一年过去了。(3)创作背景: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惦念着中原地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