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高师公共教育学科教学改革与

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高师公共教育学科教学改革与

ID:39749529

大小:374.82 KB

页数:85页

时间:2019-07-10

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高师公共教育学科教学改革与_第1页
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高师公共教育学科教学改革与_第2页
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高师公共教育学科教学改革与_第3页
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高师公共教育学科教学改革与_第4页
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高师公共教育学科教学改革与_第5页
资源描述:

《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高师公共教育学科教学改革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余文森教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教研——教研文化重建1前言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功能:1.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根本途径2.校本教研是教学改革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3.校本教研是学校文化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渠道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要素(力量)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职业生活方式教学(教育者)——教学型教研研究(研究者)——研究型教研学习(学习者)——学习型教研3专题一: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

2、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其关系可用下图表示:4自我反思(教师与自我的对话)(人与自我的关系)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教师与同行的对话)(实践与理论的对话)(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书”的关系)校本研究教师专业成长5一、建立自我反思的制度(养成独立思考和反思的习惯)经验+反思=成长经验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最重要的来源;(量的积累)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最根本的机制。(质的飞跃)反思的实

3、质:自我对话(本我、自我、超我)61.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精神成长)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生物体经常不断地从外界取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并使这些物质变成生物体本身的物质,同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这种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叫做新陈代谢。把经历、体验中积极、有效的因素内化为自己的品质(精神财富);把经历、体验中消极、无效的因素消除,排出“心”外。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防止“职业倦怠”。7“职业倦怠”的成因:重复而又繁忙的教学生活节律容易滋生匠气和惰性,使教师形成职业倦怠。它不仅可能销熔教学生活原本的别开生面和新鲜光彩,使之失去应有的新意

4、和情趣;而且可能消磨教师的生命感受、生命活力。更为严重的是,在缺乏突破和改变的繁复的日常生活中生活过久,教师就会对这样的生活方式习以为常、自我满足,从而缺乏寻求新的更高的目的和意义的意愿和行动。“磨道效应”:路走了很多,却是一直在围着原地打转,实际并没有走出多远,自身的素质并没有得到长足的提高。8教学“日常化”:在这种日常教学生活中,没有创造性教学思维和创造性教学实践的空间,教师的教学思维出现重复性、简单化、线性化的倾向,教学行为以重复性实践为主要特征,教师往往自发地运用教学常识、教学经验或教学习惯解决课堂教学问题。9在这里,教师既无必要

5、也无可能产生“自我意识”,更谈不上对教学常识、教学经验和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批判。这种日常化或常规化教学为教师提供熟悉感和“在家”的感觉,教师只需知道“教什么”而不必思考“怎么做”,也不用考虑“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这种自在性、重复性教学实践被内化为固定的教学图式,成为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思维定势。(罗儒国)10在这种状态下从事的工作也只能是为着生存和生计所不得已的被动消耗。他感受不到身心的快乐和幸福,也体会不到自我的发展和提升。教师除了生存和生计的需要外,他还有从职业中获得快乐、充实人生、实现自我、感受自由、体验创造的需要

6、,这种需要的满足就离不开反思和研究了。112.反思:教师个人知识(缄默知识)的改造与升华知识观的重大突破: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对教育教学活动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的个人知识,书本里保存的只是“别人的教育理论”,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却保存着“个人的教育理念”个人知识的实质:个体独特经历、体验、感悟、思考形成的知识;个人对公共知识的个性化解读产生的知识。个人知识的特性:①主观性②实践性③情境性④无形性12①主观性(个体性)——客观性对个体的依附性,难于剥离于个体而存在。一旦离开了个体,或是从个体中剥离出来,这种知识就无法存活,就没有活性,没有力量。教

7、师自己受教育和学习的经历是教师教学最重要的支撑。(对于大师来说,他写的和说的相对于他的思想永远都是有局限的。)13②实践性——符号性教师所拥有的个人知识蕴含于教师的行为之中,深置于教师个人的行动和经验之中,而不是一系列与行为相分离的命题知识。个人知识通过教师个体行为表现出来,个人知识通过教师个体实践形成(自然性、生成性)。理论知识:“说的知识”个人知识:“做的知识”14③情境性(境遇性)——普适性个体知识往往是在情境中生成和显现,是一种情境知识。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作用,离开特定的情境就无效。情境性知识、案例性知识本土知识(本土气息、文化)

8、15④无形性(隐型性)(整体性)这一特性是就其存在形式而言的。教师拥有的缄默知识体现出高度个体化、不易言传和模仿的特点,它深置于教师个人的行动和经验之中,包括融于教育教学中非正式的、难以明确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