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庆对水肿治则治法的认识

丁元庆对水肿治则治法的认识

ID:39807499

大小:17.71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7-11

丁元庆对水肿治则治法的认识_第1页
丁元庆对水肿治则治法的认识_第2页
丁元庆对水肿治则治法的认识_第3页
丁元庆对水肿治则治法的认识_第4页
丁元庆对水肿治则治法的认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丁元庆对水肿治则治法的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丁元庆对水肿治则治法的认识编辑推荐语《中医内科学》教材将发汗、利尿、泻下列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但这只适用于表证、实证、热证,不能推广应用于阴水的证治。丁元庆教授认为,祛邪补虚、宣通阳气、恢复脏腑气化,通利水道,才是广泛适用于阳水、阴水的证治原则,作为水肿治则才较为全面。[摘要]丁元庆对水肿治则治法的认识编辑推荐语《中医内科学》教材将发汗、利尿、泻下列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但这只适用于表证、实证、热证,不能推广应用于阴水的证治。丁元庆教授认为,祛邪补虚、宣通阳气、恢复脏腑气化,通利水道,才是广泛适用于阳水、阴水的证治原则,作为水肿治则才较为全面。

2、[摘要]针对《中医内科学》教材中水肿的治疗原则,丁元庆教授提出不同认识。通过对治则、治法基本概念的深刻理解,认为发汗、利尿、泻下逐水属于治法的范畴,不适合作为水肿病的治则。结合《黄帝内经》对水肿的认识,丁元庆教授认为,水肿的病机有邪阻致肿与正虚致肿两端,故治应分虚实,在此基础上提出水肿治则可概括为祛邪补虚,宣通阳气,恢复脏腑气化,通利水道,其中尤应重视宣发通畅阳气,以升发、鼓舞津液,使水肿尽消。《中医内科学》新世纪教材(第2版)在水肿的证治内容中,主张发汗、利尿、泻下逐水是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针对此论,山东中医药大学丁元庆教授认为,汗、下、逐水皆属八

3、法范畴,且发汗、利尿、泻下逐水并不能准确地对应水肿病机,作为水肿治则值得商榷。根据丁元庆教授的认识在此作以下探索,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1.治则治法的层次不同治疗原则(治则)是治疗具体疾病时立法处方的根本法则,具有原则性和普遍性意义。治则包括三个层次,治疗疾病的总则为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而针对病系不同,制定的治则更为具体,如脾胃病宜升清降浊,斡旋中焦气机;对于某一具体疾病如感冒、腹痛、水肿的具体治则为第三个层次。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于疾病证候的具体治疗方法。一般而言,治疗大法是从属于治则的具体治疗方法,如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等。

4、细研之,治法又分两个层次,对具体病症证型如风热感冒的治法为辛凉解表,此外还包括因症状不同而加减用药的方法。显然,发汗、利尿、攻逐水饮是具体治疗方法的内容,实则应归属于治法的范畴,它们都属于作为祛邪的方式,是祛邪治则的具体体现,显然并不适合也不能视之为水肿病的治则。2.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作为水肿治则的源流考证自王冰将《素问·汤液醪醴论》中“开鬼门,洁净府”解释为“启玄府、泻膀胱”,后世诸多医家便将发汗、利尿作为治水的两大原则,而忽视了后文提到的“五阳已布”的转归。这种认识,归因于其未窥《黄帝内经》全貌。原文中“开鬼门,洁净府”是阳气通达之征象,而被误解为

5、发汗、利小便之治法。《灵枢·五癃津液别》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是对人体津液在不同状态下排泄途径与调节方式的描述,其根本在五脏阳气的蒸化与协调。更因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中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发汗、利尿作为水肿的治则似乎得到了进一步佐证。然而分析此条文,腰以上肿,多为外邪袭肺,肺失通调,水溢肌肤所致,治应发汗散邪,恢复肺脏宣肃之功,以使水精四布。腰以下肿,或为水湿内侵,脾气受困,发为阳水;或病久脾肾阳虚,甚至毒瘀内生,瘀水互结,发为阴水。水

6、肿病因多样,病机复杂,故治疗上应注重调理脏腑功能,温阳、理气、滋阴、行血,恢复气化,以利小便。显然本条所讲“发汗、利小便”实为治疗水肿的具体方法,适合阳水证治,却不能用于指导阴水的治疗。确立水肿治则,首先需要充分理解《素问·汤液醪醴论》关于水肿的病机、治则和方法。根据水肿病机责在邪气阻滞,阳气郁遏,气化失司,水道不通,水液运化失常。导师丁元庆教授提出水肿治则可概括为祛邪补虚,宣通阳气,通利水道。3.立足《黄帝内经》认识水肿病机与治则3.1水肿病机有邪阻、正虚之异3.1.1邪阻致肿阳气郁遏,气化失常,津液内停为水肿病机之本。体内津液代谢与五脏气化功能密切相

7、关,依赖阳气蒸化、鼓舞布达于周身。《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竭,通“遏”。《说文·辵部》说:“遏,微止也”,乃“阻止闭塞”之义。临床常见风邪夹寒夹热,侵袭肺卫,肺气闭塞,失于通调;或疮毒内犯,湿热中阻,困遏脾阳;或痰浊、血瘀阻于水道,阻滞气机,均可致津液气化失常,失于敷布,发为水肿。总属邪实阻滞,困遏阳气,脏腑气化不利,津液内停,聚而为肿。3.1.2 阳虚致肿阳主化水利水,五脏阳气亏虚,水失温煦、推动,滞而为湿,湿盛为肿,故五脏皆可病水肿,以肾为本。概因肾者为水脏,主津液。肾中精气蒸腾,助脏腑气化之功,且肾为胃关,开窍于

8、二阴,司开阖,与水肿形成关系最为密切。肺为水之上源,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布津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