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

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

ID:39848054

大小:848.00 KB

页数:80页

时间:2019-07-13

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_第1页
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_第2页
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_第3页
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_第4页
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绪论一、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中日关系中日两国有着“特殊”的关系。在古代,中国(以老师的身份)改变了日本;在近代,日本(以敌人和老师的角色)改变了中国。时至今日,“日本”一词经常在中国人心里激起最强烈的民族情绪,憎日似乎是一个爱国者必备的标签。中国人眼里的日本,更多是一个可恶又可羡的模糊形象。国人对日本、对中日关系史的认知存在几个误区:1、由于历史惯性造成的文化优越感,潜意识里总是蔑称“小日本”,不愿认真理解中日文化的巨大差异。2、人们熟知的中日关系史经过阶级斗争史观和外交政策变化的折射,发生了一定的扭曲。

2、3、缺少一以贯之的理性态度。友好时则淡化历史、放松原则,宣传日本人民的可爱,对未来无限憧憬;冷淡时则满腔仇恨,态度僵硬,笼统指责日本的右倾化,强调军国主义复活之类的杞人之忧。凡此种种,说明我们缺少平常心和耐心,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超出一时、一事的限制,冷静客观地对待中日关系。二、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与中日关系没有纯粹的外交,外交或多或少是内部状况的副产品。探讨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离不开双方国内情势的演变。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不断恶化。这固然是国际格局和地缘政治的产物,但表现方式、激烈程度与中日两国的社会氛围息息相关

3、。1992年,中国发生一件天翻地覆的大事(南巡讲话)和一次静悄悄的变化(修缮黄帝陵)。此后,民族主义逐渐成为引人瞩目的社会现象,1996年出版的《中国可以说不》堪称宣言书。2000年以来,“网络民族主义”大行其道,将这一潮流推到新的阶段。近十几年来民族主义的流行与中国社会重新分层的过程相互重叠。在迅速分化、和谐匮乏的社会环境中,任何公共性的话题都会引起对抗性的论争,具有分裂性的效果。唯有民族主义话语是凝聚性的,变成珍贵的政治资源,可以用它的糖衣来包裹各种立场。这一波民族主义浪潮以大众传媒和商业出版物为依托,以美、日、台为

4、主要对象,目标是形形色色、或有或无的“中国威胁论”,维护中国的崛起。前期的内容多是反美和反台独,近几年来转向反日和反台独。进入网络民族主义阶段,其组织性、敏感性和攻击性都大大增强。因此,最近一年多以来,其声势有所收敛。上述特点决定了这一波民族主义浪潮的特点:感情色彩浓厚,理性有所不足;口号的成份多,务实的作为少。尚未摆脱长期处在国际边缘地位带来的影响,欠缺大国心态。简言之,在大众文化时代,新时期的民族主义潮流虽然具有脱离“控制”的倾向,但尚未真正摆脱功利主义和情绪化的弱点。就中日关系而论,一方面,人们热衷于谈论日本,而不

5、愿认真了解日本,对日本的看法和策略难免隔靴搔痒。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历史和文化入手,真正看清楚这个“讨厌”的邻居;另一方面,“厌日”的情绪更多像是爱国的pose,曾经的英雄和死难同胞并未得到应有的照顾和纪念。这样的“民族主义”对于培养理性的、负责任的爱国心裨益甚微。中日文化比较一、文化概说文化是最容易谈的事情,也是最难说清楚的事情。说容易,因为人人皆有许多的印象和意见。说难,因为它是不言自明、若隐若现的集体无意识,外面的人往往隔靴搔痒,里面的人又会当局者迷。这里所说的文化,专指某一民族特殊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就人性而

6、言,过去和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差不多。但是,每一种文化都将人性的某个或者几个相互关联的侧面凸显出来,形成所谓“文化模式”。它是“文化中的支配力量”,“树立在人类经过选择的某些特质上,而使人类其它特质失去作用”。文明(广义的文化)三层次可视层隐蔽层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价值取向符号(狭义的)文化文化制度(正式,非正式)器物(物质文明+人力资本+行为表现)谈论文化,需要避开两个误区:A、对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不加区分,随意地界定民族特性,比如将某一民族在某一特殊的时代表现出的某种特点当成永恒的民族性格。民族性(地域性)

7、象是溶剂,时代性必需借助它,才能够在某个社会里扎根。B、以绝对的(二元的)或者相对的(虚无的)眼光评判文化的优劣。事实上,一种文化基因好象种子,在不同的土壤、气候……中,会结出味道不同的果实。二、日本人的“集团性”比较中国人和日本人,最容易想到的是团结、凝聚力之类的标准,比如日本人团结,中国人内斗;日本人集体感超强,中国人一盘散沙。总而言之,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十个中国人就变成虫;一个日本人是虫,十人日本人就变成龙。迄今为止,最具影响力的“日本人理论”有三种,即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土居健郎的“娇宠理论”以及中根千枝的

8、“纵式社会”,三种理论都是从集团性切入,把握日本人的文化特质。1、“个人不安”与“从众无惧”日本文化没有“特立独行”这一美德,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加入并且深深地依赖大大小小的社会集团。否则,此人将被众人厌弃,无以自存。所以,人际关系是头等大事,它会带来温情和保护,也是天罗地网,有时还是枷锁,使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体都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