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

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

ID:39848948

大小:327.3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7-13

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_第1页
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_第2页
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_第3页
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_第4页
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章生态绿地系统的理论框架及实践意义一、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概念的建立现代城市规划学,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过程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二战后,希腊学者、著名城市规划家道萨迪亚斯等人,首先创立了“人类聚居科学”的理论,即scienceofhumansettlement。它是一个以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基点,研究从单体建筑到群体聚落的人工与自然环境保护、建设和发展的学科体系。生态绿地系统是人居环境中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第四章生态绿地系统的理论框架及实践意义从生态的角度来

2、重新考察城市规划中的各种绿地,它不仅只是有美化、使用功能,重要的是绿地系统是维持一定区域内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空间。二、生态绿地系统在人居环境中的定位生物圈可划分为自然生境和人居环境两大系统,两者之间具有模糊边界和相互包容的互补共轭的关系。自然生境:是基本未受到人为活动干扰的、保持着原来状态的地表空间,其中的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变化,主要受到自然演进规律的支配。自然生境是维持地球生物圈平衡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进行地球生物资源保护的主要对象。第四章生态绿地系统的理论框架及实践意义人居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也是人类藉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的

3、各项生态因子,都直接受到人类活动参与的影响,是人类生存行为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人居环境的空间构成又可分为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生态绿地系统是有较多人工活动参与培育和经营的、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产出的各类绿地的集合。是以自然要素为主体,以利用自然为目的而加以开发,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新鲜的氧气、清洁的水、必要的粮食、副食品和游憩场所,并为人类的科学文化发展和历史景观保护等方面起到承载、支持和美化的作用。第四章生态绿地系统的理论框架及实践意义生态绿地系统空间构成的理论框架及系统定位地球生物圈:自然生境和人居环境自然生境: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

4、、湿地生态系统、海洋与海岸生态系统人居环境: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生态绿地系统:农业绿地、林业绿地、游憩绿地、环保绿地、水域绿地人工建筑系统:基础设施(道路、广场;桥梁、隧道;水坝、电站)实用建筑(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交通建筑、农用建筑、军事建筑)第四章生态绿地系统的理论框架及实践意义三、我国城乡生态绿地系统的现状和危机1、由于城镇急剧扩张造成耕地面积锐减,农业绿地的生产效益降低。1949年,我国的耕地面积为14.68亿亩,1952年上升到16.2亿亩,人均达2.8亩。此后由于基本建设用地大大超过开荒造田面积,耕地逐处减少,1978-1987年间共减少耕地5251万

5、亩,近年来每年平均减少耕地800万亩,1992年占用耕地1400万亩,1994年减少耕地600万亩,1995年减少耕地583亩,2000年减少耕地1亿亩左右,人均耕地降至1.1亩。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加,只能不断提高单产量,造成过度耕种土壤退化。第四章生态绿地系统的理论框架及实践意义2、乡村工业无序发展,将原来相对集中于城市的污染源带到农村的各级村镇,从而扩散为交叉性大面积污染。不少地区的土地污染强度,已经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并在粗放的、急功近利的生产和管理下愈演愈烈。中国环境科学院1987年的一项研究估计,我国的城市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达358亿元(包括大气、

6、水污染、农药污染及废渣占地给工农业和人民健康带来的损失),每年因生态破坏造成农业、草场、森林和水资源等方面的经济达499亿元。全国人大环境保护委员会1994年3月15日公布,我国每年的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元。“生态赤字”远比财政赤字影响长远,它将危及后人的生存和发展。第四章生态绿地系统的理论框架及实践意义3、城郊农业绿地大量减少和生产力下降城郊的大量农田被各类开发区占用,多数农民不得不弃农经商,迫使一些城市政府以行政手段强制实施“菜篮子工程”并增加了进口粮食的数量。4、城市园林绿地数量减少,人均指标低,而且常被非法侵占。随着搞活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及改革开放的深入

7、发展,一些不顾大局、缺乏远见的单位和个人侵占绿地搞其它建设以谋取经济利益。第四章生态绿地系统的理论框架及实践意义5、森林减少,草原退化,水荒逼近,给城乡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1971-1980年“四五”期间森林覆盖率为12.7%,到“五五”期间下降为12%。1984年,我国颁布了《森林法》,当时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2%,而同期世界平均值为26%,1994年底,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3.4%,同期世界平均值为29.6%。现阶段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我国人均草地面积3.5亩,世界平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