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诲人不倦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诲人不倦

ID:39873716

大小:323.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7-13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诲人不倦_第1页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诲人不倦_第2页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诲人不倦_第3页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诲人不倦_第4页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诲人不倦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诲人不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语》选读诲人不倦论_____教 育诲人不倦《诲人不倦》,一位名师,呈现着一种大教育家的相。《诲人不倦》,以“诲人不倦”为主题,创立了中国式的而又有世界性的教育核心理念。具体理念有:教育指导思想:有教无类学习态度:学而不厌、安贫乐学(非以贫为乐而是虽贫仍乐)学习方法:学思并重、学行并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育原则和方法: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教与学的关系)、启发诱导、诲人不倦如何理解有教无类?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人无论居住区域,都能够进行教育。人无论亲疏,都要进行平

2、等教育。缺陷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他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唯小人与女子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但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孔子为什么说绘事后素?孔子为什么说绘事后素?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礼要建立在仁义等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7.34强调“诲人不倦”;7.8却“则不复也。”即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教

3、他。两者是否矛盾?7.34强调“诲人不倦”;7.8却“则不复也。”即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教他。并不矛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生首先需要积极思考,积极表达,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生不学,则师不教;生要学,则师诲人不倦。理解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学习、继承、整理、传授传统文化;“作”——创作、创造、创新。“述而不作”,是指孔子对删诗书、定礼乐、注易经、编春秋等六经文化的

4、整理时,只是继承前人的创作成果,并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加在其中。“信而好古”,就是孔子亲自对六经文化的整理,是经过认真的加以考证过的优秀的古代传统文化,不能考证的不能采用。譬如我们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的《书经》,也叫做《尚书》,第一篇是从《尧典》开始,难道尧以前没有历史了?当然有,因为讲中华文化是从黄帝开始的,而黄帝到尧这个阶段,历史还有一千多年。中国文化号称五千年,就是从黄帝时期开始的,可能由于黄帝到尧这个阶段的历史记载,难以考证,所以历史上孔子当时删《尚书》,是因为尧以前的文献不够,他不敢轻易断言,故而删去了尧帝以前的历

5、史资料的文献,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历史的开始,就是从尧帝这个阶段开始的原因了。“窃比于我老彭”,就是孔子告诉我们后人他自己的学习榜样就是老子、彭祖。在历史的记载中,孔子曾经多次拜访老子。如《史记·老子》记载孔子见了老子之后,回去对学生们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将老子比喻龙,所以他以老子为学习榜样。关于彭祖,是我国传说中的最长寿的老人,说彭祖活了八百岁。根据《国语》和《史记》的记载,彭祖确有其人的,而且以长寿著称。晋代医学家

6、葛洪撰写的《神仙传》中还特别为彭祖立传,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养生方》,还有彭祖答王子巧问养生的描述。后来道教尊奉彭祖为仙真。由此可知,孔子的学习榜样是两位智者!【问题】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明确】观点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观点二: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一《3+2》P255《诲人不倦》题一阅读《

7、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题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8、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为什么?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