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博求古法”弘扬传统医学

论文--“博求古法”弘扬传统医学

ID:39875622

大小:3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13

论文--“博求古法”弘扬传统医学_第1页
论文--“博求古法”弘扬传统医学_第2页
论文--“博求古法”弘扬传统医学_第3页
论文--“博求古法”弘扬传统医学_第4页
论文--“博求古法”弘扬传统医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文--“博求古法”弘扬传统医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博求古法”弘扬传统医学摘要:在科技日新月异不断进步的现代社会,中医学正面临发展过程中的艰难时期,处于一种后继无人的境地,通过阅读《医学源流论》和结合中医的现状,本文对如何弘扬中医学提出了一些看法。关键词:中医;弘扬;医学源流论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疾病及其治疗的学科[1]。其形成与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如古代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密切相关,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战国至秦汉时期形成了中医现存最早的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是先秦至西汉的医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到东汉时期,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

2、众方”,在《内经》理论原则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加以验证,创造性的发展了辩证论治的规律,著成《伤寒杂病论》,为后世所宗。两宋以后,各家学说分起,迎来中医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金元时期。各医家在对经典论著的深研之下,跟据各自的思路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学术思想,尤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譬如朱震亨,在其所处时代盛行使用《局方》中的方剂,多用辛燥之品,误治甚多。其深感《局方》的局限性,并根据当时环境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和“相火论”等新学说,注重保存阴精,创立了“滋阴降火”治疗大法,形成了“滋阴派”。李东垣则时值战乱,临床医生多用伤寒法治疗疾病,往往无效。

3、其刻苦专研《内经》,把其中“人以水谷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等作为理论依据,强调脾胃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创立“补土派”,对中医理论进行了深化、发展。再到明清时期,温疫流行,诸医皆以伤寒之法治之无效,吴有性独辨为温疫并非伤寒,超脱六经辨证,另辟新途,开创了中医理论的新领域。在新的理论成生之后,叶桂、薛雪、吴塘诸医家对其进行了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理论。温病学说的创立产生,使中医理论体系日趋完善。到近代,随着西方医学的兴起,中国出现了以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医汇通学派。祖国传统医学经历了从起始发展到繁荣昌盛的一个过程

4、。然而到现代,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西方医学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发展,在中国现代医学也同样盛行到前所未有的局势,占据了医学领域的大半壁江山,中医面临严峻的考验。同时由于中医学在理论、文字、临床应用都深奥难懂,寻求中医治病的人逐渐减少,学习中医的人亦越来越少,或者“畏难就易,尽违古法”,中医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境界。与此同时,由于对中医认识肤浅,崇洋西方医学,也出现了废除中医的声音。最早也最明确地提出了废除中医的主张是1879年浙江儒学保守派人士俞樾先生发表《废医论》。之后是1929年2月,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围绕着“废止中医”问题余岩、褚民谊等人先后提出

5、了四项相关议案。中央卫生会议最后通过《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这便是著名的“废止中医案”。这些最终都已失败而告终。直到最近的2006年,张功耀等人抛出谬论称“中医中药的理论不科学”,并要“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直呼中医为“巫医”。这些负面的声音正在给我们一次次的敲响警钟,让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中医到底怎么了?”“我们应当如何在现代社会继承弘扬中医?”最近在阅读徐大椿的《医学源流论》时有所启发,深感其认为学习中医及成为一名名中医之难,对现在中医所处的境地的原因有所理解,笔者不吝才疏学浅,对弘扬传统医学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敬请指正。1.“勤求古训,博采众长”中医起源于中

6、国古代,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医的经典著作中引入了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阐释,采用取类比象、演绎的方法把人与自然联系起来,形成“天人相应”整体观,最突出的就是表现在《内经》中。而且中医在很多时候都是采取一种以象测脏、以表知里的方法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探求,使很多学习中医的人不能够领悟其真谛,只局限于表面,或者“今之学医者,皆无聊之甚,习此业以为衣食计”[2],因而出现了很多“庸医”,也出现了像张功耀等这一类人。正如《医学源流论·医非人人可学论》中说“黄帝、神农、越人、仲景之书,文词古奥,搜罗广远,非渊博通达之人不可学也。”[2]因此,学习中医首先“勤求古训

7、,博采众长”,勤读中医古籍,不仅要学习医学知识,而且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如五运六气学等,才能更深刻理解中医古籍中蕴涵的微旨,把握中医的基本理论,领会处方用药的精妙之处。诚如《医学源流论·内伤外感论》中提到“能熟于《内经》及仲景诸书,细心体认,则虽其病万殊,其中条理井然,毫无疑似,变化出入,无有不效。”[2]2.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有诸内,形现于外”,中医探求疾病的病因采用以表知里、以象测藏等间接的方法来把握疾病,透过现象把握疾病本质。中医把这种诊查疾病的方法总结为“望、闻、问、切”四诊,四者相互配合才能够准确把疾病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