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位素示踪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同位素示踪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ID:39879707

大小:440.11 KB

页数:39页

时间:2019-07-14

同位素示踪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_第1页
同位素示踪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_第2页
同位素示踪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_第3页
同位素示踪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_第4页
同位素示踪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同位素示踪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6章.示踪技术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中国农业大学齐孟文第16章.示踪技术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1病原微生物的标记1.1直接法通过标记培养基而标记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将适合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加入培养基,然后接种病原微生物,通过培养使其摄取放射性而获得标记,该法仅限于非专性寄生微生物的标记。方法要点培养基适合的普通培养基。标记核素常用14C、32P、35S,如14C-葡萄糖,14C-蔗糖,32P-KH2PO4。放射性活度MBq/ml的范围为了避免刮取菌落时被放射性培养基粘污可用双层培养法。平板培养时,先在含放射性的培养基上接种培养,待菌落铺满后,再在上面铺上一层非放射性培养基,

2、经过一段时间,菌絲将透过上层培养基,这样获得的标记菌落,可避免放射性培养基污染。1.2间接法对专性寄生菌,如锈菌,白粉菌,病毒等应先标记寄主,通过寄生关系使病原微生物得到标记。1)寄主植物先标记后接种,用一般植物标记法进行标记,干组织应具有0.371043.7104Bq/ml。2)寄主真菌如以真菌为食料的线虫体,先培养并标记交链孢霉菌,取得标记的孢霉菌后,在其体上接种线虫体进行标记。3)寄主细菌通过标记细菌使其专性寄生噬菌体得到标记。先标记细菌,洗去放射性粘污,配成放射性菌液,然后接种噬菌斑,经培养止混浊悬浮液变清,表明细菌已几乎被吞食,用细菌过滤器过滤,可获得纯的标记噬菌体。1.3标记

3、检测制备的标记病原微生物可用于病原微生物与寄主间相互关系、病害侵染规律、致病机理等方面研究。在应用前要洗净表面的放射性粘污和测定其浓度或比活度。1)洗涤一般采用徒手振荡,减压抽滤或离心洗涤法,洗至下洗液无明显放射性或接近本底为止。2)测定32P标记的真菌,可用固型闪烁倍杯法测量,14C-标记的真菌、线虫、细菌等病原生物,可取其悬浮液,用液闪测量,感病生物的患病部位,可用相应制样法制备样品并测量。§2病害侵染途经的研究探明病害的侵染途经可为制定防冶措施提供依据。通过一定方法接种病菌后,定时对客体进行空间取样检测或进行自显影,便可确定病菌的侵染途经、过程及规律。2.1土壤病害侵染途经土传病害,主

4、要由真菌或线虫引起。进行研究时,病原微生物常用直接拌土壤法,或制成菌液或孢子悬浮液浇灌植株周围土壤的方法引进,使其繁殖达到侵染的目的,然后定期对植珠取样进行放射测定或自显影,判明示踪菌的侵染途经及其在寄主中的分布。2.2种子传播病害途经种子传播的病害也为数不少,如水稻白叶枯病,小麦黑粉病,棉花炭疽病。通常用侵种法标记病原生物,检测病原菌由种子侵入幼苗及其过程,以揭示侵染规律和发病机制,开花期侵染的病菌,可在花期于穗部微喷孢子悬浮液方法接种,接种后要套代保湿。2.3虫媒病害侵染途经常用间接标记法,即先标记病原植物,再接种昆虫使其吸取标记毒原而标记,然后将其接种于寄主,研究虫媒侵染过程。2.4其

5、它病害侵染途经主要通过杂草,空气与雨水等途经的传播。因为可能招致环境放射污染,使用受到限制,但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一些研究可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禹王树(1986)在稻株接种14C白叶枯细菌,不但当年发病期在田边杂草能检测出放射性,而且次年15种杂草也能检出,表明水稻白叶枯病可以通过田边杂草传播病害。§3植物病害检测与诊断植物病害诊断与植物检疫工作中,放射免疫分析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酶联吸附免疫分析(ELISA)法,因较传统的血清检验(琼脂糖平板)等方法要灵敏得多,可以检测已感染带毒而尚无症状的植物、定量检测病原菌侵染的数量或产生的代谢毒素,因此被作为病害初期诊断与预报及检疫的重要手段,用于作为

6、进一步进行其它研究的基础。3.1检测的一般程序1)试剂制备培养病原菌免疫标记普通杂交瘤标记抗原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PcAb)(McAb)标记标记抗体2)样品制备植物试样经匀浆或液氮冷冻研磨用缓冲液提取,上清液用于测试。3)测试程序测定可采用基于饱和竞争结合的放射免疫(RIA)或免疫放射分析。固相载体(聚乙烯)包被抗体(包被液)(V.T.t)拍干洗涤(洗涤液)封板(封闭液)加入样品或标准+抗原*(反应液)温浴(T.t)洗涤(洗涤液)测量B,B/B。=f(Ag):Ag=f-1(B/B。)。3.2应用举例序号检测对象方法作者年代1水稻白叶枯病菌RIA董以德19812水稻矮缩病毒IRMA金子渔19

7、86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125I-A蛋白王公金19904小麦花叶病毒ELISA刘常宏19955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ELISA陆字融19956香蕉束顶病毒ELISA范国成19997玉米种子携带的MDMVELISA马占鸿19978葡萄扇叶病毒ELISA谷洪包1994§4病理学研究的相关技术阐明病源微生物与寄主之间致病与抗病这一对矛盾的相互作用机理,对于充分利用抗病资源,克服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在分子水平上,病原微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