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违 (2)

法不可违 (2)

ID:39912757

大小:4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14

法不可违 (2)_第1页
法不可违 (2)_第2页
法不可违 (2)_第3页
资源描述:

《法不可违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时编号No:科目:政治年级:七年级授课时间:第______周集体备课主备何向东二次备课:课题法不可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2)刑法的含义(3)犯罪的特征(4)我国刑罚的种类2.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

2、杜渐。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教具与教法案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文强,男,1955年12月生,重庆巴南区人,在职大专学历,一级警监。2003年5月任重庆市党委副书记。2008年7月任重庆市司法局局长。2009年8月,文强因为严重违纪,充当黑社会保护伞,接受纪检部门的调查。2010年4月14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文强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学生: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教

3、师: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法不可违。这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的问题。第二框法不可违(板书)一、谁都不能违法(二)新课新学:活动一:想一想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1事例。思考: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学生1:小勤之所以丢了大面子,是因为他对法律认识的误区和道德的扭曲造成的。虽然他一时拿不出钱,但不能去拿建筑工地的铁卡子,这就造成了小勤丢了大面子。学生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法。因此,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

4、自觉守法,就可以避免上述事情的发生。教师:法律是惩恶扬善的利器。但掌握运用这一武器需要我们学法、知法、懂法。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板书)活动二:演一演、断一断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模拟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个情境。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展开模拟和探究活动)学生1: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起哄、打闹、吹口哨,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

5、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他们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学生2:我国民法通则的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情景二中的朱某违反了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拒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失主,拒绝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受到相应的处罚。这种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学生3:情境三中的赵某,违反了刑法的有关规定,触犯了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他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教师:由此可见,所谓违法行为就是……学生1: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的行为。学生2:或者做出了法律禁止的行为。教师:完全正确。那么

6、,哪位同学能给违法行为概括出一个完整的定义呢?学生:违法行为就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2、违法行为的定义(板书)教师:这里所讲的法律,主要包括刑法、民法、行政法。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我们可以把违法行为分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3、违法行为的种类(板书)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受行政处罚。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受刑罚处罚。活动三:理一理教师:我们结合教材中三个情境来完成教材第93页的表格情景

7、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教师:通过填写表格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法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我们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称刑事违法行为为严重违法行为。教师: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二、犯罪必受惩罚(板书)教师:什么是犯罪呢?学生:严重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P94)1、犯罪的定义(板书)活动四:今日说法教师:请同学们看材料来分析犯罪的特征。2002年9月30日,南京汤山发生特大投毒案,

8、一审判决被告人陈正平被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陈正平于9月13日晚11时许将“毒鼠强”投放到“正武”面食店食品原料内,造成200多人中毒42人死亡,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按照刑法作出判决。结合案例,分析犯罪的基本特征。教师:(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2)他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及所属违法行为的类别?(3)陈正平的犯罪行为受到了什么处罚?学生1、陈正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