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径模型实验报告

两径模型实验报告

ID:39935160

大小:30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7-15

两径模型实验报告_第1页
两径模型实验报告_第2页
两径模型实验报告_第3页
两径模型实验报告_第4页
两径模型实验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两径模型实验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HUNANUNIVERSITY无线通信与光通信实验报告论文题目:两径模型中接收功率与距离的关系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学院名称:2013年05月08日V一、实验目的实验工具:Matlab2010a实验目的:了解两径模型中接收功率与距离的关系,熟练操作matlab软件二、实验要求1、根据公式(2.1)给出的数学表达式编写程序,得到需要的关系曲线和临界距离的标注。2、列出上机的调试程序。3、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4、简述实验心得体会及其他。V一、实验内容调试程序:%两径模型中接收功率与距离的关系c

2、lc;Pt=1;ht=50;/发送天线的高度hr=2;/接收天线的高度f=900000000;/波频c=300000000;/波速lam=c/f;/波长即λR=-1;Gl=1;/发射天线增益Gr=[1,0.3,0.1,0.01];/接收天线增益fori=1:1:4/运用循环机制,在一张图中做出四个不同Gr的曲线d=1:100000;/1m~100kmdb_d=10*log10(d);/运用log10,化为db单位l=sqrt((ht-hr)^2+d.^2)x=sqrt((ht+hr)^2+d.^

3、2)deltax=x-l;/即△xVdeltafai=2*pi*deltax/lam;/即△φPr=Pt*((lam/(4*pi))^2)*((abs(sqrt(Gl)./l+R*sqrt(Gr(i))*exp(-j*deltafai)./x)).^2);/接收功率dc=4*ht*hr/lam;/临界距离db_Pr=10*log10(Pr)-10*log10(Pr(1));/运用10log10,化为db单位,并归一化起点switchicase1plot(db_d,db_Pr,'r');/Gr=1

4、时,接收功率与距离的关系,红色case2plot(db_d,db_Pr,'y');/Gr=0.3时,接收功率与距离的关系,黄色case3plot(db_d,db_Pr,'k');/Gr=0.1时,接收功率与距离的关系,黑色case4plot(db_d,db_Pr,'g');/Gr=0.01时,接收功率与距离的关系,绿色endholdonendgridon;/网格plot([10*log10(dc)10*log10(dc)],[-10040],'--b');/绘制临界距离dc,用虚线legend(

5、'Gr=1','Gr=0.3','Gr=0.1','Gr=0.01','dc');/对各关系曲线的备注xlabel('10log10(d)');ylabel('接收功率Pr(dB)');title('两径模型,接收信号功率');V实验结果:一、实验总结由仿真结果可知,研究两径模型中天线间的斜线距离保持不变,以及发射天线增益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对于不同接收天线的增益时,所对应的功率与距离的关系。V曲线可分为三段:距离较小(d

6、的距离为l;当距离d大于ht而小于一个临界值dc时,两路电波的干涉形成了一系列极大极小值,此时称之为小尺度衰落或多径衰落;曲线在临界距离dc处达到最后一个极大值,此时信号功率随距离下降,这是因为d>dc时,两个路径上信号分量的相位差大约为π,只存在反向叠加。三段折线模型中,第一段功率恒定并正比于1/ht²,对于第二段,每10倍距离功率下降20dB,对于第三段,每10倍距离功率下降40dB。此次试验,加深了对于两径模型的理解,能够独立运用matlab语言实现其对于接收功率与距离的仿真,试验难度不大

7、,但是对于笔者意义不小。V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