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学革命》ppt课件

《五四文学革命》ppt课件

ID:40018011

大小:5.51 MB

页数:66页

时间:2019-07-17

《五四文学革命》ppt课件_第1页
《五四文学革命》ppt课件_第2页
《五四文学革命》ppt课件_第3页
《五四文学革命》ppt课件_第4页
《五四文学革命》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五四文学革命》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第一节《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化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新的历史曙光升起之前,必有无数先辈在长夜里奏起迎接黎明的序曲,在“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剧开场之前,也有一个长长的序幕。山雨欲来风满楼。“风”起于“西学东渐”,“声”响于中外文化的撞击,“势”来自于中国文学自身演变的要求,“形”成于中外文学的融合。一、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器物变革经济的现代化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的大张旗鼓的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2、。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声先声之一:晚清文化思想的变迁以器物革新为中心的洋务派的文化思想主张:“中体西用”。中体:在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上固守中国的封建传统;西用:在物质文化上,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船坚炮利”,以解救民族危机。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的

3、军事器物到学习西主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上了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试图从政治体制上救国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制度变革制度的现代化以政治维新变革为中心的改良派与革命派的文化思想A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主张:“从事科学,讲求政艺”。认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首先要学习西方政治体制,实现君主立宪。B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

4、主张:推翻清朝专制体制,建立民主的共和体制。三、五四新文化运动—重建中国人的精神文明代表人物:陈独秀文化变革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生一场伦理道德革命(思想革命)以伦理道德革命为中心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改造国民精神,重建中国人的精神文明。1.发起时间:19152.兴起原因:3.标志: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第一卷《青年杂志》上海第二卷《新青年》北京主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钱玄同主要阵地:《新青年》文化中心:

5、北京大学思想内容:批判旧文化,建设新文化。批判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先声之二:近代的语言革新1.音标文字运动“欲为易识文字,非用拼音之法不可。”自洋务运动至维新变法以来,为了向民众普及新思想,便开始了倡导拼音字母,创造一种与汉字并行的书面语言形式。2.“诗界革命”与“新文体”“我手写我口”,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把口语写入传统格律诗中;“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梁启超开创“新文体”——推广接近口头语言的浅近的文言文。3.白话文运动“崇白话而废文言”。“五四”文学革命在“言文一致”旗帜下,否定文言文

6、,确立了白话文是中国文学的语言载体。(三)先声之三:晚清的文学改良成为文学革命的序幕1.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的要求,旨在突破传统文学的观念与形式。黄遵宪认为诗应当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写,向着传统因袭的规范发出了质疑和挑战。梁启超等人提出“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与“文界革命”。传统诗文格局被打破。2.翻译文学繁荣A翻译家:林纾、包天笑、苏曼殊等B西方文学传入中国,催促新文学的诞生。3.文体革命遇到很大阻力林纾的大胆而充满传奇色彩的翻译从《巴黎茶花女遗事》开始,自己不懂西文,而且用文言翻译西方近世传达新思想、新感情的文学

7、经典,从侧面说明了阻力之大。先是中国言、文分离的历史事实,再就是外来思想与原有语言惯性的距离。晚清的文学改良总体上囿于传统文学内部的结构调整变通,缺乏相应的文学实绩。第二节白话文学与“人的文学”五四文学革命,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始。一、兴起的原因—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自近代以来,中国的有志之士坚持不懈,前仆后继,探索着救国救民之路。洋务运动失败而有维新变法,维新变法失败而兴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失败而爆发新文化运动。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一翼,是中国近代文化变革的必然产物。思想领域的大变革必然引起文学领域

8、的大变革。二、开始的时间与标志1917年1月和2月,《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先后发表。三、过程1.1917-1918年倡导期胡适和陈独秀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并很快得到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响应,随后周作人又将“文学革命具体化”。2.1918-1921年发展期文学理论进一步发展,文学创作初步收获,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3.1921-19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