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竹教案

文与可画竹教案

ID:40035796

大小:6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7-18

文与可画竹教案_第1页
文与可画竹教案_第2页
文与可画竹教案_第3页
文与可画竹教案_第4页
文与可画竹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与可画竹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导语设计  古人颇得竹的灵气,酒醉竹林,其意也融融。几枝劲竹,势冲霄汉,似恬隐君子、逍遥书生。一丛竹,婀娜多姿,清丽映日,也似风雨丽人、江南才女。古人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朝夕相处,风雨沧桑,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围,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竹又被文人画得生气勃勃。柯九思就有《题文与可画竹》:“湖州放笔夺造化,此事世人那得知。跫然何处见生气?仿佛空庭月落时。”(跫然--猛然,一下子。生气--神气。)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一起领略文与可画竹的高超技艺。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

2、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不流斑竹多情泪,甘为春山化雪涛。(傅庞如《咏竹》)茅舍小桥流水边,安居落户自怡然。风摧体歪根犹正,雪压腰枝志更坚。身负盛名常守节,胸怀虚谷暗浮烟。寒霜暑热毫无畏,春夏秋冬四季妍。(《七律 咏竹》)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方志敏《咏竹》)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  轼【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二、能力目标: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三、德育目标: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重點难点】 一、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

3、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重)二、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文同墨竹筼yún筜dāng注解:一种生长在水边的皮薄、节长而竿高的大竹子。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将下列这副春联补充完整松竹梅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将下列这副春联补充完整松竹梅于潜僧绿筠轩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始见于南宋(林景熙:《霁山集·五云梅舍记》)。在此之前,唐代诗人元结《丐论》曾以山水、松竹、琴酒为三友;宋代苏轼《题文与可画》一诗以松、竹、石为三友。  中国古代称帝王和贵族男子为君子,后泛称德才兼备的人。“四君子”是梅、兰、竹、菊的合称。所谓君子,是

4、对人的美称,比喻人格高尚,学识高深,举止文雅。文人画家寄寓感情,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予以人格化。梅花冲寒斗雪,有冰肌玉骨之姿,先众花而报春;兰生群山深谷,不慕荣利,长叶临风潇洒;菊花不与群花争艳,深秋独傲霜枝。“岁寒三友”与“四君子”而竹子,以其虚心挺直、高风亮节的特性,一向作为我们中华民族虚怀若谷、发奋进取的崇高气节的象征。“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心。”这两句诗便是对竹子品性的最好概括。梅兰竹菊高贵的品性引起画家的无限联想,出现了许多专画四君子画的画家,这在世界艺林中是最为独特的,富有中华民族美学思想的内涵。“岁寒三友”与“四君子”海南岛东坡书院东坡笠屐图

5、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宋苏轼第四单元预习:1、第二段追忆了与文与可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性格?2、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侧面反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这与文章主旨有何关联?3、文章题目既然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

6、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

7、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历代著名墨竹图文与可《墨竹图》郑板桥墨竹图齐白石墨虾图题 解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题解: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