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学案(带答案)

《荷塘月色》学案(带答案)

ID:40088588

大小:76.51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7-20

《荷塘月色》学案(带答案)_第1页
《荷塘月色》学案(带答案)_第2页
《荷塘月色》学案(带答案)_第3页
《荷塘月色》学案(带答案)_第4页
《荷塘月色》学案(带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学案(带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荷塘月色》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结构,学习鉴赏抒情散文。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及韵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重点】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难点】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课时安排】3课时一.课前预习1.知人论世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

2、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2.时代背景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

3、。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3.字音字形(略)蓊蓊()踱步()袅娜()()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独处()参差()()敛裾()()梵婀玲()()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娜拉()颤栗()悄然()血脉()第8页,共8页xiè()气niǎo()娜点zhuì()一xiè()千里xiāo()雄chuò()学二、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写出每部分内容大意。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情)点明主旨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景)主体第三部分(7-10)

4、: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情)尾声2.以作者游踪为明线,情感变化为暗线,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明线:家里——煤屑路——荷塘月色——家里(游踪)暗线: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不宁静(情感变化)三、合作探究1.本文的文眼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理解。作用:这句是本文的文眼,直接抒怀,“颇”字含有“非常”“很”之意,表明“不宁静”的程度。以“颇不不宁静”的心境开篇,交代了独游荷塘的原因,奠定了全文抒情的感情基调。同时暗示了下文出去的目的是寻求解脱2.朗读品评第三自然段:“踱”指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

5、,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悠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3.朗读品评第四自然段(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有什么好处?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这里用了许多比喻,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

6、第8页,共8页层次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的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

7、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泻浮洗笼”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4.朗读品评第五自然段(1)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第五自然段中

8、也有一处使用了此种修辞,找出并鉴赏: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者的名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