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ID:40089500

大小:54.88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9-07-20

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历史脉络_第1页
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历史脉络_第2页
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历史脉络_第3页
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历史脉络_第4页
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历史脉络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历史脉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旧中国的信托发展史信托在中国的实践史,从引进之初就是信托业的实践史,发展至今,营业信托仍然是最主要和最普遍的信托形态,民事信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二:其一,信托作为个人安排财产转移与管理的设计并非我国的传统,而民法上的一系列设计基本能满足个人在民事领域对财产转移和管理的需求;其二,信托业务开创的目的,在旧中国主要与机构投机盈利相联系,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后则主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联系,均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民事需要。信托在 20 世纪初开始传人中国。我国最早出现的信托机构可以追溯到 1913 年日资设立的大连

2、取引所信托株式会社,该信托社的事务包括强制保证、保证买卖契约的履行、办理清算等。此后,又陆续出现了一些小规模的信托机构,大部分集中在东北地区,主营农产品出口贸易及相关业务。此时尽管有了一些信托活动,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信托行业。近代信托学说在 1917 年前后传人我国。1917 年至 1921 年间,徐沧水、潘士浩等撰写的介绍英美日等国信托业发展状况以及信托实务和学理的文章,在当时的《银行周报》上陆续发表。作者们看好中国信托事业的前景。自 1921 年大量专业信托机构涌现开始,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近代信托业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19

3、21-1926 年的兴起阶段,1927-1937 年 7 月的初步发展阶段,1937 年 8 月至 1945 年 8 月的畸形繁荣阶段,1945 年 9 月至 1949 年的衰退阶段。一、1921-1926 年:中国近代信托业的兴起1921 年夏秋之际,上海地区先后成立了 12 家华资专业信托公司,不仅标志着中国近代信托业的诞生,也宣告上海成为旧中国的信托业中心。(一)信托机构概况股票投机催生了信托公司。1920 年下半年开始至 1921 年初,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口停滞、进口下降、国内时局动荡等因素影响,充斥市面的大量游资急于寻找新的投资途径。与此

4、同时,上海交易所林立,获利丰厚,游资为利益所吸引,纷纷投资于交易所。但不久之后,上海的银行和钱业察觉到交易所的投机成分,不办理以交易所股票抵押放款,使交易所的资金来源成为问题。为获得新的资金来源,投机者创办信托公司,募集社会游资,然后以交易所股票向信托公司拆借资金。在 1921 年成立的 12 家信托公司中,绝大多数志在投机而非信托。通常的做法是:交易商以股票为抵押,向信托公司获取资金,信托公司则将本公司股票在交易所中买卖,相互炒作。当然,并非所有的信托公司都是为了投机而生,反对投机的信托公司也同时存在。如中央信托和通易信托设立的动机就是为了抵制其他信

5、托公司套取资金。这两家公司重点经营信托、存贷款和保险等,并先后设立了完整的治理结构和业务部门体系,为其日后的持续健康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没有参与投机,但中央信托和通易信托在经营上仍偏离了信托主业,财产管理业务的比例很小,主要充当信用中介融通社会资金,与商业银行的差别不大。这一现象并非中央信托和通易信托独有,而是中国近代信托业的整体特征。随着交易所投机本质的逐渐暴露,政府监管部门和银钱界开始采取措施限制信托公司。加上上海市面银根收紧,交易所事业由盛转衰,股价暴跌。交易所的崩溃直接导致从事投机业务的信托公司严重亏损,纷纷停业或改组经营他业。这就是所谓

6、的“信交风潮”。至 1921年 3 月,上海原有的 140 余家交易所只剩下 12 家继续营业,而12 家信托公司中也仅存中央信托和通易信托两家。“信交风潮”后,信托业的发展陷入了停滞。(二)信托制度的构建和信托学说的发展在这一阶段,北洋政府对信托业的管理十分混乱,信托公司只要按照公司法律在农商部进行注册即可,如果要经营银行业务,也只需要在财政部立案注册,领取银行执照。政府缺乏必要的管理是造成信托参与投机的一个原因。信托学说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一方面,为遏制投机风潮,马寅初、徐沧水、徐裕孙、朱义农等人纷纷通过演讲和文章的形式,介绍国外信托发

7、展的经验,总结中国信托业的弊病,敦促政府出台相关法律。另一方面,学术界不断探讨中国信托业的发展方向。徐沧水认为,信托公司不应偏向银行业务,如果信托公司要经营银行业务,不如干脆称为银行,“又何必而日信托公司?”茅恩炳则提出相反观点,他总结了信托机构经营的十三类业务在中国的可行性,得出的结论是:信托公司“营业之范围虽广,而吾国信托公司可营之业则稀”,指出商业银行化的经营模式最适合当时的信托公司,这一观点在“信交风潮”后得到了金融界的广泛认同。总体上看,近代中国信托业的兴起具有明显的投机性,即便是经营稳健的公司,也往往偏离了信托主业。相关法律的缺失,则使整个

8、行业处于无序经营的状态。作为一个新兴事物,信托的观念还没有被普通百姓所接受,信托的定位更是远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