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文语法(精品)

初中古文语法(精品)

ID:40092843

大小:44.0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7-20

初中古文语法(精品)_第1页
初中古文语法(精品)_第2页
初中古文语法(精品)_第3页
初中古文语法(精品)_第4页
初中古文语法(精品)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古文语法(精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判断句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表示判断。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城”“为”等表示判断。3.用为是表示判断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5、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2.2、被动句1、“于”字句表被动。2、“为”字句表被动。3、“为……所……”字句表被动。2.3、倒装句1.宾语前置2.定语后置3.状语后置4.主谓倒装2.4、省略句1.省主语2.省宾语3.省略谓语2.5、文言文固定句式1.表陈述2.表疑问3.表感叹4.表反问1判断句式何为判断句?《辞海》中这样注释:“用来判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物,或

2、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属于同一性质或种类的句子。”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鲍善淳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这样认为:“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的句子,说明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而郭锡联主编的《古代汉语》也是这样认为“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所以判断句应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它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条件:1、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

3、间的关系。2、要作出判断。3、是个句子(表肯定或否定)。在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判断词“是”或“就是”、“正是”等,来联系,如:“我是中国人。”而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的种类比较多,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

4、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也。”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者,......。”有

5、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如:“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的。“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则”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

6、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世说新语》)中的“非”解释为不是,做出

7、否定的判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中的“非”也是否定的判断词。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王安石《伤仲永》)“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核舟记》)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它可以判断人或者事物的性质或作用;判断或解释事情发生的原因;判断人的籍贯;判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