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ID:40141691

大小:40.0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7-23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_第1页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_第2页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_第3页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_第4页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摘要: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上古经典著作中广泛撷取相关例句,并将其细致分类,充分地证明了这种语法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的普遍性并简要地探索了其中的规律性。与此同时,本文也对近些年来人们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做以总结。关键词:词类活用特殊意念动宾关系词的兼类“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

2、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实际上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以后,陈承泽首唱词类活用说至今,凡是古代汉语教材、专著,都辟有专门章节论述词类活用问题。人们利用这个理论,对一些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产生新词义的词语做出正确解释,解决了文言文阅读和注释中的一个大问题。这些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显著的。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所以近些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词类活用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异议。例如,很多人认为目前许多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研究和文言文的注释中都存在着词类活用范围过宽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对词类

3、活用现象加以准确细致的学习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使用和学习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一、绪论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譬如名词经常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而形容词则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例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四》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孟子·滕文公上》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其中“疾”为形容词,作“走”的状语。“粟”为名词,作句子的宾语;而第三句中的“生”作句子的谓语,为动词词类。以上这种情况,古今都是相同的。但

4、是在上古汉语里,还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语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被使用语言的人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原有的语法特点和意义,而获得了他类词的语法特点,临时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类现象叫做词类活用。①例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几句话: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字在一般情况下是用作形容词词性,但在某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例如在上面几句里,第一句的“美”是形容词,第二句的“美”是用

5、为名词,而第三句的“美”则用为动词。其中后两个“美”就是词的活用。二、具体分类由于人们的理解不同,因而对于词类活用的具体分类也有所不同。各家都有自己的分类标准。按照李新魁在《汉语文言语法》一书中的观点,我们可以以是否需要加上“特殊意念”来理解某个词这一标准来将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分为一般的活用和特殊的活用。(一)一般的活用这里所讲的一般活用是指某一类词活用为另一类词之后,它与所涉及的其他成分所构成的语法关系不必加上一种特殊的意念来理解。具体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所谓的名词用如动词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出现频率很高。随便一篇古文就会有多处名

6、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同一个字在同一篇文章中就有多次表示动词意义。如“王”在《史记·项羽本记》中就有“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等处。2.代词活用为动词例如: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隋书·杨伯丑传》)句中代词“汝”字前有副词“皆”修饰,后带宾语“之”,因此句中的代词“汝”字活用为动词,意为一概用“汝”叫他们。3.方位词活用为动词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像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等这样的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

7、羽本纪》)但是,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经常因为错解词义而误作活用。许多人由于对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理解不准确,误解其原属词类,而把词的正常用法看作活用。拿“前”字为例,“前”:《史记·商君列传》:“不自知之前于席也。”《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前!”两句中的“前”,有时候被释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这是不对的。因为“前”金文作肯字,从止从舟,像人足在船上,表示前进。《说文·止部》中说:“不行而进谓之前。”许慎虽然误将足趾的“止”解为“停止”、“不行”之义,但也指出了“前”的基本意义为“进”。《广雅·释诂》对“前”的意义解释的非常明确。“前,进也

8、。”因此,“前进”乃“前”的本义,是古代的常用义。例如《左传·昭公元年》:“二执戈者前矣”。《庄子·盗跖》:“孔子下车而前。”《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有马于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