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给药的理论与方法

个体化给药的理论与方法

ID:40168143

大小:428.37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7-24

个体化给药的理论与方法_第1页
个体化给药的理论与方法_第2页
个体化给药的理论与方法_第3页
个体化给药的理论与方法_第4页
个体化给药的理论与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个体化给药的理论与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章 个体化给药的理论与方法 重点、难点辅导本章主要学习以下内容:一、个体化给药的药动学基础二、治疗药物监测三、个体化给药方案本章学习目标:1、掌握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内容,掌握治疗药物监测的适用范围和常规需要监测的药物。2、熟悉血药浓度监测的工作程序和注意事项。3、了解个体化给药的方案。重点掌握下列基本概念:1.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体内动态变化规律,并根据速度理论运用数学方程式定量地描述药物体内过程的科学。2.单室模型:药物进入体内后,能够迅速、均匀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然后通

2、过排泄或结构转化消除。这种把整个机体看成药物转运动态平衡的一个“隔室”的模型称为单室模型。3.中央室:在双室模型中,一般将血液以及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如心、肝、脾、肺、肾等划分为一个“室”,称为“中央室”。4.房室:是由具有相近的药物转运速率的器官、组织组合而成,同一房室内各部分的药物处于动态平衡。这完全是从药物分布的速度与完成分布所需要的时间来划分的,不具有解剖学的实际意义。5.消除速率常数(K):是指药物在体内代谢、排泄的速度与体内药量之间的比例常数。K值的大小可用来衡量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快慢。6

3、.表面分布容积(Vd):是指当药物在体内各房室的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即血药浓度与体内药量间的比值。7.治疗药物监测(TDM):运用现代分析技术,定量分析生物样品中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以探讨患者体内血药浓度与疗效及毒性反应的关系,从而确定有效及毒性血药浓度范围。同时以药动学原理和计算方法拟订最佳的给药方案,以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8.稳定血药浓度(Css):以一定的时间间隔,相同剂量多次给药,则血药浓度逐次叠加,直至维持在一定

4、水平或在一定水平内上下波动,这时药物进入体内的速度等于排出的速度,此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9.生物利用度(F):指药物从某一制剂吸收进入全身血循环中的速率和相对数量。10.清除率(CL):在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够清除血药量的能力,以血浆容积表示,单位是mL/min。一、药物动力学基本内容药物在人体内从给药到发挥治疗作用必须经过药剂学、药动学和药效学三个过程。本节主要介绍药物动力学中与个体化给药有关的内容。1、药物动力学(药动学)(1)概念: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体内动态变化规律,并根据速度理论运用

5、数学方程式定量地描述药物体内过程的科学。(2)主要用于:①建立监测个体的体内药量或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数学表达式,并求算出有关药动学参数;②应用药物动力学模型、表达式和药动学参数,制定和调整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第一节个体化给药的药动学基础2.房室模型药物动力学中用房室模型来模拟机体系统,根据药物的体内过程和分布速度的差异,将机体划分为若干“房室”或称“隔室”。单室模型和双室模型在数学处理上较为简单,应用较广。①单室模型把整个机体看成药物转运动态平衡的“均一单元”即一个“隔室”,

6、药物进入体内后,能够迅速、均匀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然后通过排泄或结构转化消除。其血药浓度将只受吸收和消除的影响。②双室模型在双室模型中,一般将血液以及血流丰富的能瞬时分布的组织、器官,如心、肝、脾、肺、肾等划分为一个“室”,称为“中央室”;将血液供应较少,药物分布缓慢的组织、器官,如骨骼、脂肪、肌肉等划分为“周边室”或称“外室”。属于双室模型的药物,其首先在中央室范围内达到快速分布平衡,然后再和周边室间达到分布平衡,因此其血药浓度除受吸收和消除的影响外,在室间未达分布平衡前,还受分布的影响。3

7、.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药物通过各种给药途径进入体内后,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始终处于变化状态。在动力学研究中,通常将药物体内转运的速度过程分为如下三种类型。(1)一级速度过程,特点:①药物浓度按恒定的比值减少,即恒比消除。②半衰期与剂量无关;③一次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成正比;④一次给药情况下,尿排泄量与剂量成正比。(2)零级速度过程,特点:药物浓度按恒量衰减,即恒量消除。(3)受酶活力限制的速度过程:当药物浓度较高而出现酶活力饱和时的速度过程。二、药物动力学的重要参数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2.速

8、率常数3.半衰期(T1/2)4.表观分布容积(Vd)5.清除率(Cl)6.生物利用度(F)7.稳态血药浓度(Css):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吸收速率常数消除速率常数第二节治疗药物监测定义:(一)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1.增强药物治疗作用,降低药物毒性。2.根据血药浓度调整给药方法。3.解决患者个体差异所造成的用药个体化的困难。(二)治疗药物监测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放射免疫法、酶免疫法、荧光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