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A文】兰亭集序教案

【9A文】兰亭集序教案

ID:40178155

大小:4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24

【9A文】兰亭集序教案_第1页
【9A文】兰亭集序教案_第2页
【9A文】兰亭集序教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9A文】兰亭集序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兰亭集序》教案王羲之王羲之介绍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关于“序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

2、、“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3.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4.修守战之具修理整治5.修书一封编撰撰写6.修名形容词善,美好的7.修学动词钻研期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极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不信动词约定4.期死,非

3、勇也<<左传>>副词必5.征敛无期<<吕氏春秋>>限制,限度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3.以致天下之士,合纵缔交招致4.念多所乏,今致钱三十万送达5.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来,引来6.致仕归还,交还.致仕即辞官7.西山朝来致有爽气极,尽临1.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引申为阅读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迎3.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濒临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5.双喜临门到6.临帖对着字画摹仿学习次1.列坐其次处所、地方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等次、等地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驻扎、停留5.次子第二【MeiWei_81

4、重点借鉴文档】【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6.村边紫豆花垂次时候7.次骨极、尽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写这次兰亭盛会写了那些内容?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目的:修禊事也人物:群贤少长景物: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事件: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这次宴会给作者什么样的感受?信可乐也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他采取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人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景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良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融情于景叙议结合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阅读第

5、二段思考问题:这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作者是因何而痛?两种人生态度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思考: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作者所处的时代是政治严酷、社会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有的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作者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

6、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请找出第二段中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死生亦大矣。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这种“痛”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这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悲他为什么"

7、悲"?"悲"什么?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是佛、道教徒的生活观在作者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作者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所以他“悲”古人,因为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他亦悲后人,因为“【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作者的文章,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