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琵琶行》教案

【AAA】《琵琶行》教案

ID:40183562

大小:3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24

【AAA】《琵琶行》教案_第1页
【AAA】《琵琶行》教案_第2页
【AAA】《琵琶行》教案_第3页
【AAA】《琵琶行》教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AAA】《琵琶行》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琵琶行》教案一、教学目的: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三、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1、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

2、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3、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

3、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四、关于小序: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五,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

4、;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第三段,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第四段,同病相怜伤迁谪;【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六,鉴赏诗歌: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明确: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

5、”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3、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明确: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琵琶演奏大概根据当时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第三极端(“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

6、衣曲》和《六乡》。(3)学生思考:作者分几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每一个乐段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明确:作者分四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忧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

7、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第四乐段写乐曲的终止,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4)本段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明确:小侧面烘托,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4、赏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明确:调子悲凉,与《霓裳》、《六么》不同,从“满座重闻皆掩泣”和“江州司马青衫湿

8、”可看出。5、作者写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么不同?明确: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从正面写音乐的艺术境界。第三次作者从侧面写音乐的艺术效果。这首诗是如何表现乐声美妙的?1、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